2017年12月28日 星期四

空污會影響睡眠! 研究:增加憂鬱、心肺疾病風險

空污對人體健康影響越來越多,除了過敏和皮膚傷害等,還會導致睡眠品質不良!台北醫學大學研究發現,空污會讓睡眠清醒次數增加,造成血清素下降,進而影響肺功能,長期下來,容易引起失眠、心肺疾病、憂鬱,更有研究受試者一夜醒來22次。


該研究由北醫大林建煌校長帶領北醫大胸腔醫學研究中心團隊進行,針對150名傳統鑄造業的作業人員做睡眠品質受到PM2.5影響情形。北醫大呼吸治療學系副教授莊校奇表示,鑄造業人員因為長期處於電焊作業環境,在熔融金屬和澆鑄過程中會直接面對作業產生的PM2.5,其濃度已超出法規規範的61倍。

監測數據結果指出,150名受測者當中,平均睡眠時間為6.6小時,比一般人平均睡眠時間7.52小時低,一般辦公室人員平均睡眠清醒次數為15次,電焊作業人員則多達22次。莊校奇說明,國內外流行病學研究皆指出,空污與睡眠呼吸中止症、心肺相關疾病的發生率及死亡率有關。

根據最新研究顯示,職場中暴露細粒徑懸浮微粒,會顯著降低員工的肺功能與尿液中的血清素濃度,而血清素正是睡眠循環重要的調節因子,濃度過度被抑制會影響睡眠周期,進而引起失眠、憂鬱症等症狀。參與研究的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李岡遠也指出,血清素除了和睡眠障礙有關,相關的色胺酸代謝路徑也是調節免疫及發炎的重要因素,和癌症習習相關。

李岡遠建議,在空氣污染嚴重時,可視情況多攝取富含色胺酸的食物,例牛乳、優酪乳、奶酪、巧克力、蛋、魚、豆類和肉,都能增加血清素,有助睡得更好,尤其優酪乳及奶酪含有益生菌,不僅能促進好的色胺酸代謝路徑、提振免疫系統,還有助抗癌。

資料來源:空污會影響睡眠! 研究:增加憂鬱、心肺疾病風險

2017年12月21日 星期四

「標靶藥物」為癌症治療最佳方式?藥師神解析好心痛

隨著科技發達,國人生活型態與飲食習慣與早年相比已截然不同,而這樣的改變似乎也對我們的健康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惡性腫瘤已連續35年成為我國最致命的疾病,據統計105年因癌症死亡人數達4萬7千餘人,佔死亡人數將近3成,且癌症死亡時鐘再度快轉11秒,平均每11分2秒就有人因癌症死亡。但不是有所謂的「標靶治療」嗎?為什麼癌症時鐘仍不斷加快呢?


目前在乳癌、胃癌、非小細胞肺癌、大腸直腸癌及腎細胞癌等惡性腫瘤疾病,都已經有相關標靶藥物可供治療,但是各類癌症又會因為其特性和期別不同而有不同的最佳治療方式,無法以1種藥物治療全部的癌症,也就是沒有萬靈藥。

2017年12月14日 星期四

背上整排凸起痛如火燒 這2類人最易被皮蛇「纏」上

根據研究統計,每3人就有1人會罹患帶狀皰疹,95%以上的患者會經歷急性疼痛。入冬氣溫驟降,醫師表示,冷天氣會降低免疫系統對抗病毒能力,讓疾病容易趁虛而入,除了常見的流感及肺炎外,也容易讓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上身,引起如電擊、火燒的神經痛,尤其50歲以上、免疫力低下的成年人更容易中鏢。


台安醫院家醫科主任羅佳琳表示,帶狀疱疹是水痘疱疹病毒再次活化的表現,此病毒在初次感染時會引起水痘,之後就會潛伏在人體的背根神經節中伺機而動,研究顯示台灣95%的50歲以上成人體內都帶有水痘疱疹病毒,堪稱是成人的國民病毒,幾乎人人都有風險。

帶狀疱疹會沿著神經生長,所以幾乎全身上下都有機會受到侵犯,最常發作部位為胸部。但當患部接近眼睛時恐會造成視力減退,若患部於耳朵,恐會引起聽力障礙,或是導致顏面神經麻痺、頭暈等稱作「雷氏症候群」的嚴重後遺症。

台安醫院皮膚科主任曾德朋表示,帶狀疱疹在尚未發疹前可能會出現不具特異性的前驅性疼痛症狀,像是頭痛、局部疼痛等,且初發性帶狀疱疹也常會被民眾誤認為蕁麻疹、蚊蟲叮咬,導致難以早期診斷,因而錯過黃金72小時的治療期。

由於神經受到破壞,帶狀疱疹臨床治療困難,現行的治療方式仍無法完全緩解疼痛,少數患者在2-4週、疹子結痂後,可能會產生帶狀疱疹後神經痛(PHN)。台安醫院曾對54位皮蛇患者進行診間調查,有5成表示皮蛇疼痛在10分中達到8分,痛症如電擊、火燒,另有7成男性反應,帶狀皰疹帶來的疼痛為此生最痛。

羅佳琳說明,帶狀疱疹與免疫力息息相關,除了年紀的因素外,慢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癌症或是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還有生活壓力大、過度疲倦或是經歷外傷以及重大手術者等也都是罹患帶狀疱疹的高風險族群,建議可以依照醫師建議,施打帶狀疱疹疫苗,若不幸中鏢,也能將疼痛度大幅降低。

文章來源:背上整排凸起痛如火燒 這2類人最易被皮蛇「纏」上

2017年11月30日 星期四

腰椎滑脫腳麻痛 脊椎微創手術傷口小復原快

今年62歲的高女士,因生活及工作環境中長期不良的姿勢,經常密集性搬運重物,腰酸背痛的狀況起初輕微,後來麻痛加劇,一路從臀部延伸到大腿外側甚至到腳背處,也無法久坐,這樣的症狀竟長達十多年。尤其是近一年來,高女士不僅無法正常走路,甚至出現大小便失禁的狀況,在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吳聖文建議下,進行「經皮微創骨釘腰椎減壓融合術」,隔天即可下床,縮短復原時間。


「每走一小段路,不到30公尺必須坐下或者蹲下休息一會兒,才能繼續前行,這種痛真的不是人過的日子!」高女士說,這種不良於行的狀況困擾她很久,不僅無法坐或站太久,雙腳痠麻、刺痛感一來,就像是腳穿上厚襪子一樣,幾乎沒有感覺,有次出門鞋子掉了竟然也沒感覺。

2017年11月23日 星期四

人版狂牛症:庫賈氏症或可透過皮膚蛋白傳染

庫賈氏症(CJD)是發生在人類身上的「人類版狂牛症」,它是由異常折疊的朊蛋白(prion)造成的一種腦部疾病,會破壞人的大腦。


科學家22日表示,如今證實庫賈氏症的異常蛋白質也可以在皮膚上發現,引發新一波的傳染顧慮。


中美研究人員發表報告說,他們在庫賈氏症患者的皮膚組織中發現具有傳播活性的致病朊蛋白,顯示庫賈氏症也許有透過涉及皮膚的外科手術傳染的可能性。


上述報告刊登在在《科學轉化醫學期刊》上。當中指出:庫賈氏症是快速轉移的致命疾病,極不可能透過偶然接觸而傳播。因為皮膚中的朊蛋白比大腦中的數量少1000到10萬倍。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發現意味著庫賈氏症可能透過無關大腦的一般外科手術傳播。

資料來源:人版狂牛症:庫賈氏症或可透過皮膚蛋白傳染

2017年11月17日 星期五

再800附議!「長年旅居國外不可納保」 健保署率先回應

許多國人長年旅居海外,只有在生病時返台享用健保資源,遭疑不公。日前有民眾在國發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建議將長年旅居國外、退保期間過長者,不得成為納保對象,短短4天引發網友熱議,至今已有超過4000人附議。雖然還差800多票才算完成提案,但今(16)日健保署已先做出部分回應。


健保署專委盧麗玉表示,「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在台設籍的國人均為強制納保對象,過去規定只要國人出國2年沒入鏡,就會直接除籍退保,但回台設籍後可以直接加保。102年二代健保修法時已廢除該規定,將復保資格規定在「2年內有加保紀錄」,超過則須在設籍6個月後才能加保。

此外,過去確實開放民眾出境6個月以上可辦理停保,在出境當天生效,入境當天馬上復保。為了預防「用完健保資源就出國」的疑慮,二代健保修法後規定,民眾第二次停保與前次復保,須至少間隔3個月,「假設曾經辦理停保民眾在8月1日返國、8月10日又需長期出國、申請復保,停保日必須延到11月10日才生效」。

不過,現行的間隔3個月復保規定,仍被許多網友認為不公,提議者Alex Lai就指出,近年來有愈來愈多富足的民眾,長年旅居國外,只有在想要使用台灣便宜的醫療資源時,才會回來台灣。但健保本來應該是給予在台灣生活、就業、工作的人們保障,不應該只是「擁有中華民國國籍」就可以享用的便宜健保,有違公平正義,即使我們口口聲聲要保障人權,也不應該是所有人一體適用。

對此,盧麗玉表示,今年5月就有立委提案,希望能廢止復保規定,目前已經通過立院審查,尚未排入院會討論,「健保署是執行機關,只要上面做出決議,就一定會確實執行。」

文章來源:再800附議!「長年旅居國外不可納保」 健保署率先回應

2017年11月9日 星期四

流感疫苗中高齡施打率低 新北剩15萬劑...9大危險群快打

公費流感疫苗已於10月開打,根據新北市衛生局統計,截至11月1日疫苗僅剩15萬餘劑,但65歲以上長者施打率僅35%;50至64歲民眾更只有11%,相對偏低。疾病管制科許玉芬科長呼籲,除了65歲以上長者,高危險群嬰幼兒、高風險慢性病患等9大高危險群要盡快施打。


許玉芬指出,新北市公費流感疫苗自10月1日開打迄今,使用率達76%,疫苗僅剩15萬餘劑,雖然各年齡層民眾罹患流感都可能引發重症,但50歲以上成人、嬰幼兒、高風險慢性病患及孕婦等尤須注意,目前中高齡民眾施打率仍偏低。

2017年11月3日 星期五

維他命C改善膚質、吃越多越好? 超過每日上限有2危害

維他命C真的吃越多越好嗎?許多愛美的女性相信,維他命C是美容聖品,具有抗氧化、維持膠原蛋白的功能,多吃可以改善膚質。但食藥署表示,維他命C是否有護膚效果,目前沒有相關研究,與其吃維他命C補充劑,不如多吃含維他命C的新鮮蔬果,才是聰明健康的選擇。


食藥署引述專家說法,成人每日只要吃半顆芭樂或一顆奇異果,就足夠攝取一天所需的維他命C。若以數據換算,成人每日需要的攝取量為100毫克、孕婦每日120毫克,哺乳中的媽媽最多,需要每天140毫克。

2017年10月26日 星期四

打針CP值較高!解答「流感疫苗3疑問」...中標不再霧煞煞

流感疫情來勢洶洶!該怎麼辦好?公費流感疫苗已於10月1日開打,流感比起一般感冒更猛烈,嚴重時甚至會致命,因此若民眾屬於公費流感實施對象,表示為流感高危險族群,建議盡早施打,因接種疫苗仍是目前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


如果還是不幸「中標」了該怎麼辦?

抑制流感病毒的藥物除了吃的克流感(Tamiflu)、吸的瑞樂沙(Relenza),另外還有用打的瑞貝塔(Rapiacta)針劑,皆屬神經胺酶(neuraminidase)抑制劑,可治療A型或B型流感;神經胺酶是流感病毒在感染人體細胞後再感染下一個細胞時所需要的一種酵素,因此抑制神經胺酶可以阻斷病毒的擴散。


2017年10月13日 星期五

糖化白蛋白診治懷孕糖尿病 能改善母嬰健康

妊娠性糖尿病發生率3-10%,台南市郭綜合醫院婦產部主任李耀泰指出,如母親血糖過高會造成胎兒的高血糖、低血鈣症、高膽紅素血症、心肌肥厚、畸形、巨嬰、肺成熟延遲、甚至死胎等問題,而母親亦易有傷口感染、子宮收縮不良、肩難產、產後大出血等風險,糖化白蛋白來監控糖尿病的趨勢,為新的檢查方法。


李耀泰主任認為,空腹和飯後的血糖值是監控血糖較好的依據,但需常常檢查,麻煩且不適,患者順從性低。糖化血紅素是臨床最常用的血糖控制標記,正常值少於6.5%,可反映檢前3個月的血糖值。但糖化紅血素會受紅血球生存時間的影響不甚可靠,最近有改用糖化白蛋白來監控糖尿病的趨勢,為新的檢查方法。


2017年10月4日 星期三

全力搶救中風!把握黃金一小時 注意FAST症狀

有人說,腦中風能夠讓一個人的人生,瞬間從彩色變成黑白,因為它總是來得快,卻又走得不乾脆,若沒處理好,未來將會有許多後遺症,造成日後種種不便,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除了平日做好預防,若不幸發生腦中風,時間上的搶救更是重點所在,就讓臺中榮民總醫院中風中心主任陳柏霖來向大家說明。


2017年9月29日 星期五

二尖瓣修補術 心臟二尖瓣閉鎖不全治療主流

治療心臟「二尖瓣」閉鎖不全,目前的趨勢主要做二尖瓣修補,成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胡祐寧指出,二尖瓣修補優於二尖瓣置換的好處,包括較低的手術風險、可保留較好的左心室功能及是讓病患免於置換人工瓣膜後的副作用,且長期預後與一般人無異。


胡祐寧醫師舉案例說明指出,55歲的林女士,在6年前開始出現呼吸困難,睡覺躺平及運動時尤為嚴重,已影響到她的睡眠與務農工作,被診斷為嚴重心臟二尖瓣閉鎖不全,考量手術的風險,病人對外科手術治療猶豫不決,選擇藥物控制,但心衰竭症狀並未改善,且6年來更有加重趨勢,甚至連平時散步都已出現呼吸困難的情形。

病人6年來固定接受心臟超音波追蹤,二尖瓣閉鎖不全的情形越來越厲害,且肺動脈壓逐漸升高,甚至與周邊動脈血壓一樣高,胸部X光片中能看見明顯變大的心臟及鼓脹的肺動脈血管,因心臟症狀嚴重到讓病人最終願意接受手術治療。

2017年9月22日 星期五

流感季要來了...疫苗10月開打 「9大族群」一定要接種

流感季要來了!最重要的預防措施還是施打流感疫苗,且高齡者要再加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另外,今年台北市政府為減低肺炎鏈球菌對高齡者的危害,特別撥預算購買肺炎鏈球菌疫苗,提供設籍台北市65歲(41年次)至74歲(32年次)民眾到醫療院所施打。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鍾鎮鴻指出,今年流感疫苗仍然和往年一樣從10月1日開始施打,直到疫苗用完為止,主要施打對象分為9類。另外,民國31年次(含)以前出生民眾,可以同時接受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接種,但以前曾接受公費疫苗者,不必再接種。

【流感疫苗施打對象】
1.出生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註冊就學前幼兒。
2.106學年度第一學期註冊國小、國中、高中、高職或五專1-3年級學生、少年矯正學校及輔育院學生。

3.50歲以上成人,符合條件為民國56年次(含)以前出生的國民。

4.具有潛在疾病者,且符合「高風險慢性病患或BMI≧30者、罕見疾病患者和重大傷病(健保卡內具註記或領有重大傷病證明紙卡者)」條件之一。

5.孕婦及6個月內嬰兒父母。

6.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

7.醫事及衛生等單位防疫相關人員。

8.具執業登記醫事人員、醫療院所非醫事人員以及衛生單位防疫相關人員。

9.禽畜養殖等相關行業工作人員、動物園工作人員及動物防疫人員。

文章來源:流感季要來了...疫苗10月開打 「9大族群」一定要接種

2017年9月7日 星期四

家有半歲以下兒 爸媽今年10月可公費打流感疫苗

嬰幼兒是流感的高危險群,但6個月以下的寶寶不適合接種疫苗,為了保護嬰幼兒,疾病管制署今(7)日宣布,今年的公費流感疫苗接種對象新增「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及「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兩類,估計約25萬人受惠。

今年公費流感疫苗將在10月份開打,和去年一樣總共準備了六百萬劑,不過今年疾管署決定再新增兩類民眾可以公費接種,分別是「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及「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嬰幼兒是流感的高危險群,但由於6個月內嬰兒免疫系統不成熟,還不適合接種流感疫苗,希望讓爸媽接種來間接保護寶寶健康;至於托嬰中心、幼兒園等場所的小朋友多,容易發生流感群聚,所以今年也增加幼托機構人員可公費接種流感疫苗,進一步保護幼童不受流感威脅。預估將各約有20萬人及5萬人受惠,10月1日開打後將列為重點優先接種對象。


2017年8月31日 星期四

小姊妹染腸病毒...嘴巴潰瘍長水泡 開學季恐爆感染潮

中、小學即將開學,恐進入腸病毒高峰期!台中市一對8歲、1歲半的陳姓姊妹,嘴巴及四肢相繼出現潰瘍與水泡,嚇壞媽媽,經童綜合醫院小兒科檢查後,確診為典型的腸病毒手足口症,而姊姊應該是被妹妹所傳染。

兒童醫學部小兒感染科高佳慧醫師表示,最近氣溫不斷飆高,腸病毒疫情也增溫,最近2週門診常見腸病毒患者多為罹患腸病毒手足口症,10人即有1人確診為腸病毒,兒童病房4分之1患者皆因腸病毒症狀嚴重而住院治療。

高佳慧指出,台灣地處亞熱帶,全年都有感染個案發生,夏季更是每年腸病毒高峰期,多數腸病毒感染無明顯症狀,有些只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常見症狀以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峽炎為主,5歲以下幼兒較會出現反覆高燒,咽喉水泡潰瘍、無法進食等症狀,若出現嗜睡、嘔吐、心跳快、肌跳躍反射等腸病毒重症症狀,嚴重可能危及生命。

腸病毒手口足症一般由A族克沙奇病毒及腸病毒71型感染所引起,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其次為軟顎、牙齦和嘴唇,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以及屁股周圍。小病患常因口腔潰瘍無法進食造成脫水,須住院治療,病程約5~7天。疱疹性咽峽炎則由A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突發性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病程為3~5天。

高佳慧呼籲,許多案例都是兄弟姊妹互相感染,家中若有一孩子罹患腸病毒,進行居家隔離時須注意同一家人相互感染問題,大人與幼兒都要勤洗手,並用稀釋漂白水消毒環境;九月開學後,因群聚感染影響,國小以上學童常將病毒帶回家中傳染給年幼弟妹而不自覺,恐造成另一波感染高峰,須特別注意保持手部衛生。

此外,最近流行的腸病毒手足口症多有嚴重皮膚大面積水泡情形,高佳慧提醒家長不要恐慌,多半會自行痊癒不會留疤,應避免讓孩子抓破水泡,以免水泡內的病毒傳染給其他人或傷口感染細菌,造成蜂窩組織炎等併發症。

資料來源:小姊妹染腸病毒...嘴巴潰瘍長水泡 開學季恐爆感染潮

2017年8月17日 星期四

發現已是末期!肺癌已成新國病 不抽菸也會得

一個不抽菸、愛運動的政大教授告白:胸部X光正常 8個月後竟確診肺癌!


2015年12月,我去台大醫院做了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掃描。回診時看片子,醫師說,發現1個直徑1.2公分的腫瘤,俗稱毛玻璃病變。

醫師直接告訴我,肺腺癌的機率很高,大概8成機率是惡性腫瘤,但同時也告知現在早期發現滿容易處理的,微創手術基本上成熟,復原時間也不用太久,請我考慮直接切除。切除之後,化驗結果確實是惡性腫瘤。人總共五個肺葉,我大概切掉一個肺葉的3分之1,約略是15分之1。

我51歲,完全沒抽菸,也很喜歡運動,很多老師身上一堆毛病,覺得自己體力很差、哪邊不舒服,我幾乎都沒有,發現惡性腫瘤滿訝異的,而當年4月,我才做了一次例行健檢,照了胸部X光並沒有發現什麼異常……..。

依據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2016年,台灣有9,372人死於肺癌,占所有死亡人數的5.4%。這個死亡數字,不只超過男性發生率最高的結腸直腸癌、女性發生率最高的乳癌兩相加總,更首度比過去的「國病」肝癌造成的死亡人數還高出逾千人。

再來,肺癌的五年存活率僅19.7%,也就是說五年死亡率高達80.3%,高居台灣十大癌症之冠,它也是花費最多健保支出的癌症,去年一年就燒掉117億元健保給付。

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肺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陳晉興認為,不是發生比率高就叫國病,而是對健康威脅最大。肺癌死亡人數之高、燒錢之多,儼然已是台灣的「新國病」。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歐美超過8成5的肺癌患者都有抽菸,但在台灣,這個數字卻不到50%!「每個人都有替冷氣、排油煙機清骯髒濾網的經驗,其實那就是你一天24小時在吸的空氣。」

過去,肺癌被視為吸菸者的「專利」,但患者副總統陳建仁、台北市長夫人陳佩琪都沒有抽菸;而且,台灣成人吸菸率20年來已從29%降至15%,照理說,肺癌發生率也該隨之下降,結果卻不然。這告訴我們,即使你不抽菸,也不能高枕無憂。

此外,2014年台灣首次確定診斷為肺癌的12,462個患者中,第一期比率僅占21.5%,第四期比率則高達57.9%;但同年度日本有40.4%發現時是第一期,第四期僅32.1%。顯然,國人缺乏警覺。

真相卻是殘酷的,當出現咳血、聲音沙啞、呼吸喘,或骨頭酸痛等症狀時,通常已是肺癌晚期。 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主任、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高尚志指出,肺部沒有痛覺神經,「它初期完全沒有症狀,是一個無形的殺手。」像歌后鳳飛飛,當聲音沙啞時,惡性腫瘤已經壓到神經了;演員文英則是洗澡時在脖子發現一顆淋巴,淋巴已經跑出來,那就來不及啦

資料來源:發現已是末期!肺癌已成新國病 不抽菸也會得

2017年8月3日 星期四

恐引發呼吸障礙 兩大族群禁用含「可待因」的止咳藥!

許多止咳藥水都含有「可待因(codeine)」,但近年國際上發布許多兒童使用含codeine成分的藥品後,呼吸系統出現不良反應。對此,衛福部食藥署指出,即日起禁止未滿12歲兒童及哺乳婦女使用含codeine的藥,但若經醫師診斷,特殊情況仍可開立含有codeine的處方藥。


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祁若鳳指出,含codeine成分的藥品有止咳效果,經蒐集國內外資料,並提藥品安全評估諮議小組討論,雖然截至目前並未接獲國內18歲以下兒童使用該成分藥品發生嚴重呼吸系統不良反應,但考量國內多數情況仍有其他更安全的替代藥品,因此決議修訂該成分藥品的使用原則。

2017年7月27日 星期四

免疫療法鬆綁 衛福部擬訂「暫時許可」讓病患搶先用藥

許多無藥可醫的病患,都視細胞治療與免疫療法為救命的最後一根稻草,但我國直到去年才「有條件」開放,導致病患只能奔走國外,尋求治療。食藥署今(26)日正式預告「細胞及基因治療產品管理法」草案,正式鬆綁免疫療法,並建立「暫時許可」機制,讓性命危急的病患能在產品上市前搶先用藥。


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祁若鳳表示,目前所有藥品都是依「藥事法」管理,但隨著醫藥科技進步,確實有必要在藥事法架構外,建置一個確保細胞及基因治療品質、安全及療效的法律規範,因此才會參考國際間法規,設立專法規範產品。

祁若鳳提到,許多免疫療法都牽扯到「捐贈者」,若品質管理不當,容易引發傳染風險。專法能先針對捐贈者安全做規範,並讓捐贈者知道他捐出來的東西,會被拿來做何用途,並在確保安全性的前提下,核准暫時許可機制。

食藥署預告的「細胞及基因治療產品管理法」也明定違反罰則,若未進行查驗登記,或不符合製造標準,除可處10年以下有期徒刑外,也得併科1億元以下罰金,若有病患服用違規產品致死,可處無期徒刑或10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2億元以下罰金。

祁若鳳表示,目前「細胞及基因治療產品管理法」已進入60天預告期,徵求各界意見,若順利通過,將送往行政院核定,在送往立法院審查,今年之內很難通過。

資料來源:免疫療法鬆綁 衛福部擬訂「暫時許可」讓病患搶先用藥

2017年7月21日 星期五

微創手術改善靜脈曲張症狀 適當運動避免久站可預防

翁女士久受腿部靜脈曲張之苦,最近每到下午時段腿部就出現水腫現象,不耐久站及走路。19日台東馬偕心臟血管外科李應羣醫師,特別在記者會上以超音波為翁女士掃瞄診斷。李醫師表示靜脈曲張分為六級,翁女士的症狀應屬第四級,通常靜脹曲張是淺層靜脈血液迴流不良造成,若經檢查深層靜脈未阻塞,即可進行靜脈曲張微創手術。


目前靜脈曲張微創手術技術純熟,針對病患情形選擇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甚至做到當日往返的門診手術,手術過程快且簡單,約半小時至一小時,無痛且安全,幾乎沒有傷口,可以術後馬上恢復正常作息。唯術後需持續穿著彈性襪三個月完成治療,長期亦建議養成穿彈性襪的習慣避免復發。

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

治癌新契機!免疫療法抑制劑於各種癌症治療皆發揮功能

讓人聞之色變的癌症(惡性腫瘤),自民國71年起,已是國人前10大死因的第一位,屢屢蟬聯、居高不下。因應著這樣狀況,不只醫院,坊間更推出了各種預防、治療癌症的方法,舉凡一滴血檢測、生物晶片檢查,或是一些尚無醫學論證的偏方,不論是真是假,仍有許多癌友努力嘗試,希望能有痊癒的機會。

近幾年,癌症免疫療法成為熱門的話題,堪稱副作用小,彌補放療、化療的效果,有時還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為癌友們帶來了一線新的希望。

萬芳醫院研究副院長暨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惡性腫瘤纏人的地方在於,它會自行發展出各種機制來壓制我們的免疫系統,讓一般正常的免疫系統被鎖住、制約,無法正常運行發揮作用,使得癌細胞持續在人體中肆虐。

2017年7月7日 星期五

「淋病超級病菌」將擴散 世衛警告:無藥可治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表示,全世界至少有3人罹患了淋病的「超級病菌」菌株,具高度傳染力,專家更指出更可怕的消息,此類病原體就算服用新型抗生素也無效,病菌造樣會發展出抗藥性,越來越強大,只要透過性行為就能快速傳染給其他人。


WHO報告顯示,淋病疫情逐年上升,全世界每天有100多萬人獲得性傳播感染,每年更約有3.57億人新感染衣原體、淋病、梅毒和滴蟲,光是淋病患者每年就有7800萬人,不僅會感染生殖器官,還有直腸與喉嚨,患者大部分接觸病菌後兩三日發病。WHO更統計出,2012年時,已有超過90萬的孕婦感染梅毒,造成胎死腹中、不良分娩的案例共35萬例。


專家表示,性病傳染不只會在男女個體上,還會造成母體的垂直感染,最常見的有衣原體、淋病、愛滋病毒和梅毒。罹患淋病不容易察覺,但後果都會非常嚴重,如骨盆嚴重疼痛、不孕、愛滋病,甚至生殖器潰瘍,加上淋病有非常好的耐藥性,WHO已經發出警告「淋病的超級病菌將會無藥可醫」,就算服用抗生素藥物都將派不上用場。

文章來源:「淋病超級病菌」將擴散 世衛警告:無藥可治

2017年6月29日 星期四

她發燒、嗜睡竟為腸病毒重症 「伊科5型」10年來首例

疾管署今(27)日公佈2例腸病毒重症確定病例,為南部女嬰與北部男嬰,發病年齡均為1歲左右,分別於6月6日、6月11日發病,因陸續出現發燒、肌抽躍等情形就醫確診,其中南部女嬰確認為伊科5型腸病毒重症,為10年來首例,北部男嬰確認為克沙奇A6型腸病毒重症,所幸2名個案經治療後均已康復。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感染伊科5型病毒重症的南部女嬰平時由家人照顧,6歲姊姊與個案同日出現發燒、嗜睡,經就醫後已康復,幼兒園也未發現有學童出現疑似症狀。

感染克沙奇A6型的男嬰活動史則為住家及托嬰中心,由於其母曾在個案發病前一週出現感冒症狀,托嬰中心也於6月12日至13日共通報3名腸病毒感染幼童,因此無法排除是家庭或托嬰中心感染。目前遭衛生單位勒令托嬰中心於6月13日至20日停課,並加強環境及環境消毒方法。

2017年6月23日 星期五

腎病有救了! 研究:「綠曼巴蛇」毒液能治多囊腎

蛇毒不只可以做面膜、保養品,竟然也可以治病!最新研究指出,「綠曼巴蛇」毒液中的生物分子「肽」,可以減輕「多囊性腎病變」的症狀,使囊腫面積減少47%,可能成為人類治療多囊性腎病變的新療法!


多囊性腎病變又稱為「多囊腎」、「泡泡腎」,為一種遺傳性的腎病變,病患的腎臟會長出許多囊腫,使腎的體積驟增、腎功能衰退,更可能引起腎衰竭,導致生命危險。多囊性腎病變目前無法可治,只能用控制血壓、低蛋白飲食的方式,輔以藥物進行病情控制。

目前用於治療多囊腎的藥物,主要透過阻塞會引起囊腫的受體,以避免囊腫情況加劇,但卻可能產生肝臟損傷的副作用。根據《每日郵報》的報導指出,研究人員為了尋找治療多囊腎的新藥,針對「綠曼巴蛇」的劇毒毒液進行研究,發現蛇毒對神經的影響可以破壞患者產生囊腫的受體,達到減輕囊腫發生的效果。

2017年6月15日 星期四

阿茲海默失智 成大團隊開發出可能治療藥物

全球失智症人口快速攀升,成大研究團隊,積極投入治療阿滋海默失智藥物研究與開發,在動物實驗獲致重大驚喜成果,成大團隊為阿茲海默基因轉殖小鼠(模擬晚期失智)靜脈注射所研發的人工合成「Z小分子蛋白」,其腦內病理特徵消失近半、學習記憶能力幾乎完全恢復,其研究為廣大患者與家屬帶來一線曙光。


成大分子醫學研究所張南山特聘教授、細胞生物解剖學研究所所長司君一教授,與醫學院副院長郭余民教授,針對延緩阿茲海默症失智藥物開發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已於3月刊登於電子版美國阿茲海默症會的旗艦期刊《阿茲海默與失智症:轉譯研究與臨床處理(Alzheimer's & Dementia: Translational Research & Clinical Interventions)》,短短2個月近百人次閱讀。

失智症患者中大多數是屬於阿茲海默失智,主要的病理特徵為腦內類澱粉斑塊堆積,以及神經纖維糾結組織。多年來全世界醫學、科學界不斷針對此兩個病理特徵研發新藥物,但成效並不理想。


2017年6月8日 星期四

澳科學家修飾基因 嘗試根治過敏反應

過敏是一項惱人的疾病,每個人的過敏來源不一,嚴重程度也不盡相同,而且目前的治療方針多是舒緩而無法根治。好消息是,科學家們開始嘗試使用基因療法來治療人體的過度免疫反應,比如氣喘。


體內不當免疫反應造成過敏
生物體內的免疫反應,通常是用來抵禦外敵,保護個體不受感染。而如果對無害的物質產生過度免疫反應,就稱為過敏。過敏反應從氣喘、流鼻水、眼睛癢到皮膚疹都是可能出現的形況,甚至包含較極端的反應可能危害生命。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UQ)的研究員Ray Steptoe表示: 氣喘或是過敏發作時,其實是體內的免疫細胞對過敏原蛋白質產生反應。讓氣喘或過敏難以治癒的原因來自於體內的免疫T細胞。當免疫T細胞遇到過敏原時會產生記憶型T細胞,這種記憶型T細胞會長期存在人體中,當下次遇到過敏源的同時,就會快速的產生免疫反應,形成過敏症狀。

基因修飾血液幹細胞,徹底根治氣喘
以往,對患有過敏的人,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就是找出過敏原,並且避開它。然而這絕對不是根治之道,也並非長久之計。為了找出更好的方法,Steptoe和他的團隊從經過遺傳修飾的小鼠中,取出了可對抗黑麥草花粉引起的氣喘的骨髓,並將骨髓移植到未改造的小鼠中。他們從骨髓中取出血液幹細胞,修飾幹細胞調節過敏蛋白的基因後,再將修飾後的幹細胞打入未經修飾的小鼠中,讓修飾後的血液幹細胞分化,產生血液細胞,這種基因修飾後所產生的血液細胞可以順利的關掉過敏反應,此篇研究發表於<>。

基因編修多樣過敏源仍是浩大工程
目前的研究是透過關掉呼吸道的過敏反應,避免氣喘的發生。研究人員也打算應用相同的基因編修方法來治療其他的過敏,比如花生、蜂毒、海鮮貝類等。雖然基因編修的成果在實驗動物上已看到成效,但若要進展到人體試驗,將會是十分複雜的一步。由於會引發過敏反應的來源十分多樣,一個人的過敏反應可能源自多種過敏原,因此若要根治過敏,需要針對每一種過敏原進行基因編修,這將是十分浩大的工程。而研究人員也積極地嘗試同時關閉多種過敏反應。期待幾年後,能夠透過一次性的基因編輯,就徹底治癒所有的過敏。


資料來源:澳科學家修飾基因 嘗試根治過敏反應

2017年5月10日 星期三

多9千人受惠!C肝健保口服新藥放寬 6/1開放申請

為讓更多C型肝炎病患接受全口服抗病毒新藥的治療,健保藥物共擬會議今(20)日通過修訂C肝藥品給付規定,病患無須接受「干擾素」合併「雷巴威林」治療失敗,只要符合F3以上肝纖維化程度門檻,經消化系內科專科醫師完成登錄程序後,即可使用健保給付C肝新藥。健保署表示,符合放寬用藥條件的病人約9100名,預計6月1日開放第二階段申請。


C肝全口服新藥自今年1月24日開始納入健保給付,但由於預算有限,第一階段開放條件是參採消化系醫學會之建議,以感染病毒基因型第一型的慢性C型肝炎病人,且曾使用「干擾素」合併「雷巴威林」治療失敗且無肝功能代償不全,且肝纖維化程度為F3以上者,作為優先給藥之對象。

健保署表示,今年度健保總額分配之全口服新藥專款預算為20億元,可供8000名C肝病人治療。為達平均分配,該署根據過去加入「健保加強慢性B型及C型炎治療計畫」的C肝病人數,按醫院、診所及六個分區予以比例分配。

2017年5月3日 星期三

人類幹細胞培養大腦 幫助理解神經疾病成因

根據《細胞》雜誌報導,美國科學家借助人類幹細胞培育出一個3D「迷你大腦」,他們發現其在結構和功能上與目前廣泛使用的2D模型更為接近真實的人類大腦。新模型將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理解大腦發育,以及阿茲海默症或精神分裂癥等神經系統疾病。


2013年,歐洲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新方法,可在3D凝膠中生長胚胎腦細胞,並分化成類似真實大腦的多層腦細胞。這些3D模型稱為腦組織(CO),根據Salk基因組分析實驗室主任Joseph Ecker的說法,“能夠將人腦細胞作為微型3D器官生長是一個真正的突破。”,然而,這些實驗室培養的被稱為類器官的迷你大腦與真實大腦之間在功能上的差異並不明確。

直到和這份最近在「細胞」雜誌上發表的研究報告之前,沒有人知道這些CO模仿真正的大腦是多麼的準確。美國索爾克研究所基因分析實驗室主任Ecker教授說,有了在結構上最為接近實際大腦的模型,科學家就能通過觀察其遺傳和表觀遺傳特征來尋求其最為接近實際大腦的功能。Salk 研究所對大腦發育早期階段的類器官與相同階段的真實大腦組織進行了比較。研究人員發現,在細胞獲得的分化度上,類器官要比二維模型更為接近真實大腦,也就是類器官沿著非常類似於真實大腦的早期發育步驟進行發展。

為了分析這些3D 大腦的逼真程度,Ecker 的團隊使用H9人類胚胎細胞系,加入合適的化學物質,並且誘導這些細胞癌著一條神經發育通路 60 天。然後並將其與類似發育階段的人類大腦相比較,比較其表觀遺傳特徵。而細胞的表觀基因,由於受飲食或壓力等環境因素影響,已越來越多地被認為與發育、精神分裂、阿茲海默症等神經系統疾病相關。

Salk的研究人員表示:“以前從沒有人對腦組織進行表觀遺傳學測序。 嗯這種評估對於理解大腦發育非常重要,特別對最終將這些組織用於開發神經系統療方法尤為重要。」隨著模型更接近真正的大腦,科學家將更有能力研究大腦發育及其在神經系統疾病如阿茲海默或精神分裂症的出現中的作用,也許未來更有機會找到徹底的治療方案。

資料來源:人類幹細胞培養大腦 幫助理解神經疾病成因

2017年4月27日 星期四

科學新研究讓癌細胞自殺

癌症的治療一直是困擾科學家及醫生們的一大課題,從早期的開刀、化放療到近期才出現的標靶藥物、免疫療法等等。科學的進展讓醫生能有越來越多的武器對付癌症。


然而各種療法各有其優勢與劣勢,若治療方式或是藥物無法準確的作用在癌細胞上,則有可能傷及無辜,造成健康的組織受損,導致藥物產生副作用、降低治療成效以及病人的生活品質。

抗癌方法日益漸增,對抗癌症有更多選擇
近年,科學研究出現了更多不一樣的抗癌方法,比如去年新發現的ProAgio蛋白質,可運用於腫瘤中引發細胞凋亡,或是透過阻擋腫瘤細胞的營養來源來對抗癌症。今年初,又有一項振奮人心的抗癌研究發表於<>期刊中,來自以色列的研究團隊,發現了新的分子機轉,能夠誘導癌細胞自殺,並且不會傷及身體的健康組織。


2017年4月20日 星期四

出血、腎功能受損 必知中西藥物交互作用!

今年28歲的陳小姐,為了改善腸胃與鼻子過敏問題,長期以來都有服用中藥調理體質的習慣,但近日早晚溫差大不慎得了感冒,前往西醫看診,卻忘了主動告知醫師,平時有服用中藥的習慣,擔心中西藥合併會產生副作用,像陳小姐的例子,也是大部分民眾的困擾,平時能透過哪些管道解答藥物疑問呢?


調查顯示約有八成的病患,在西醫看診時不會主動告知有服用中藥的情形,且 中西醫領域不同,就連專業的醫護人員,都可能不清楚中藥與西藥會產生哪些藥物的交互作用,引起不良反應的風險大。藥師表示,大部分的中藥成分含有當歸、銀杏等藥材,具有抗凝血的作用,若與西藥合併使用恐有出血的風險。

此外,中藥材的山楂、五味子等,若和西藥的磺胺類藥物一起服用恐會損害腎功能,還有人參會加強糖尿病藥物與降血壓藥物的副作用,都應特別注意;若需同時服用中西藥,兩者應間隔至少兩小時,且不可搭配咖啡、牛奶、茶類,避免降低藥效或引起不適,中藥最好不要與食物同服,在兩餐間服用最好;如健脾胃的補中益氣湯或是針對腸胃疾病的藥,適宜在飯前一小時服用。

2017年4月12日 星期三

人工電子眼救全盲 林口長庚創台灣紀錄

人工電子眼救視力,林口長庚醫院創紀錄。41歲擔任建築工地主任的高先生,近5年視力逐漸減退,平時在白天巡視工地時,常因看不清楚地上雜物而被絆倒受傷,起初不以為意,但近2年病情惡化,視力嚴重喪失,僅剩光感,檢查原是罹患俗稱「夜盲症」的「視網膜失養症」,經林口長庚植入人工電子眼後才重見光明。林口長庚表示,上月已完成此手術,病患已恢復部分視力。


收治病例的林口長庚視網膜科主任黃奕修表示,視網膜失養症為基因變異疾病,導致視網膜感光細胞不明原因逐漸凋亡,目前沒有藥物或手術可停止病情惡化,患者最終白天夜間視力將出現異常,嚴重者可達全盲,全台患者約有8千至1.2萬人,高先生罹病後,因白天視力受到影響,晚上也不敢出門,導致無法工作,只能待在家裡手杖不離身。

黃奕修說,視網膜疾病常致視力嚴重受損,但視網膜細胞無再生功能,因此一旦受損,其功能無法重建及恢復,而人工電子眼是近年眼科領域重大突破,原理是以精密手術將微小刺激電極,貼附於黃斑部表面,並接觸視網膜傳遞神經纖維,再讓患者戴上特殊眼鏡,利用鏡框上的攝影機取得影像,再將處理過的影像訊號傳送至眼內電子元件,由未萎縮的視神經傳導至大腦視覺區。

黃奕修指出,移植後患者視力雖無法達到正常人眼精細視力,但對日常生活有極大幫助,依統計術後9成6患者可見正方形、三角形、圓型等特別形狀物體,而約6成患者可見約10公尺距離的物體,並可朝目標物行走及執行日常動作,如精準走向10公尺遠的門並開門。

黃奕修說,人工電子眼耗材費用及手術費高達900萬元,林口長庚醫院此次受到弘廬基金會慈善捐助支持,實際用於臨床醫療,並成立「人工電子眼與視覺研究團隊」,整合視網膜病變基因診斷,以及植入手術、眼整形、視力復健等團隊,並於上月完成台灣及亞洲首例盲人人工電子眼植入手術。(沈能元/台北報導)


資料來源:人工電子眼救全盲 林口長庚創台灣紀錄

2017年4月7日 星期五

細菌、DNA都存資料 生物硬碟指日可待

科技進步日行千里,電腦領域的大數據分析,也成為現今許多研究及醫學進展的支柱。身處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處理、儲存資料便成為一大課題。然而,現有的儲存方式顯然還不能滿足科學家們的需求,現在,他們把腦筋動到了活生生的細菌身上!


細菌的免疫機制成為儲存數據的好方法
來自哈佛的遺傳學家Seth Shipman及Jeff Nivala利用最新的基因修編技術CRISPR/CAS系統,將資料編碼寫入細菌的基因之中。CRISPR/CAS系統原本是細菌用來保護自己的一套免疫系統,當細菌遭受到病毒的攻擊時,便會利用CRISPR/CAS系統來辨認病毒的DNA片段,並且將部分的病毒DNA儲存在自己的基因序列之中,當下次再遇到病毒時,就可以利用儲存的片段來辨認病毒,並且啟動防禦機制,防止病毒的感染。科學家利用這點特性,將想要儲存的資料編寫成一連串基因密碼,並且在資料的前後加上一些病毒的基因序列,利用這個人工合成的「假病毒」來感染細菌,當細菌啟動CRISPR/CAS系統時,就能將我們要儲存的訊息保存在細菌的DNA當中了,而這些訊息也能跟著細菌複製繁殖,一代代的被保存下去。

DNA可以長久且穩定的保存資料
利用細菌保存的數據資料,只要透過基因序列分析的方式,就可以讀取儲存在內的訊息,看似為一個穩定而且可以長久保存的好方法,然而還是有些困難需要克服。一個國字大約需要2位元的空間來儲存,一個大腸桿菌大約只能儲存幾個句子的資訊而已,這也是科學家需要解決的難題之一。在2017年初,Yaniv Erlich 和 Dina Zielinski兩位科學家在<>發表了一項研究,利用單純的DNA,成功儲存大量數據。他們先將要儲存的資料轉為二進位的訊息,再利用人工合成的方式,將訊息轉化成為DNA序列儲存,而當他們反過來,將DNA解碼成為原來的資料時,竟然跟儲存的文件一模一樣,完全沒有任何誤差。他們已經能夠利用DNA儲存一部電影、一份研究論文,甚至是整套電腦作業系統。利用DNA儲存資料的有個很大的優點,就是輕便,每公克的DNA可以儲存約215 PB(Petabyte)的資料,換算一下,只需要4公克的DNA就可以儲存全世界一整年的數據資料呢! 另外,DNA的保存期限遠遠超過現在使用的各種儲存工具,它能夠長久且完整的保存數據資料,或許,再過不久我們都可以自己合成屬於我們的資料DNA了呢!

資料來源:細菌、DNA都存資料 生物硬碟指日可待

2017年3月30日 星期四

台灣團隊領先全球!研發3分鐘快篩「肺炎克雷白氏桿菌」

「快速鑑定肺炎克雷白氏桿菌血清莢膜分型」臨床醫學研究上有重大突破!台灣研究團隊針對肺炎克雷白氏桿菌引起肝膿瘍,發展快速測定檢驗劑,3分鐘就有診斷結果。


前疾病管制署署長張峰義教授所領導及合作研究團隊(包含國防醫學院三軍總醫院、台北榮民總醫院感染科及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發出3分鐘快篩「肺炎克雷白氏桿菌」。三軍總醫院感染暨熱帶醫學科主任林永崇指出,台灣每年約4320人罹患「肺炎克雷白氏桿菌」引起化膿性肝膿瘍,只要合併肺部感染,會有咳嗽和有痰的症狀,所以常常和感冒搞混。


林永崇進一步說明,肺炎克雷白氏桿菌主要引起感染,是革蘭氏陰性桿菌感染的第二位。肺炎克雷白氏桿菌肺炎占全部肺炎8%,居第3位,其死率高達51%~97%。肺炎克雷白氏桿菌菌血症的發生率在25%左右,死亡率達30%。台灣肝膿瘍每年發生率為4320人。

在社區性及院內感染中,以血清莢膜第一、二型為最常見且最嚴重。林永崇指出,台灣的肝膿瘍病例幾乎全由「肺炎克雷白氏桿菌」引起,會出現發燒、噁心、嘔吐、黃疸等症狀,該菌也會引起肺炎、肝膿瘍和泌尿道感染,肝膿瘍更可能併發肝膿瘍等,病原菌若跑到眼部,更有失明風險。 林永崇表示,傳統的血清莢膜腫脹試驗耗時約三天且不精準,分子生物法精準約4小時但成本太高,本快速測定檢驗劑直接以菌株液或膿液,利用免疫色層分析方法,結果精準、成本低廉且快速。這個快速診斷方法重大發現更被國際知名醫學期刊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接受並於105年12月份刊登。

文章來源:台灣團隊領先全球!研發3分鐘快篩「肺炎克雷白氏桿菌」

2017年3月15日 星期三

研究發現以「惡魔的乳汁」消滅超級細菌 也許能挽救抗藥性

隨著細菌的抗藥性越來越強大,世界衛生組織形容耐藥性細菌為「對人類健康、發展和安全的根本威脅」。若置之不理,超級細菌的致命率預計將在 40 年內變得比癌症更高。


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都希望能找出解決耐藥性細菌的方法。在這場對抗細菌的戰爭中,澳洲科學家發現 ,惡魔的乳汁(澳洲袋獾又名塔斯馬尼亞惡魔)中,竟含有一種多肽,能殺死幾種最致命的細菌和真菌,或許是人類對抗細菌的最佳武器。


袋獾,被稱做塔斯馬尼亞惡魔的袋獾,是一種有袋類的食肉動物,分布在澳洲的塔斯馬尼亞一帶,身形像小狗一樣。母袋獾在妊娠 21 天後就產下仍未發育完成的幼子,然後在育兒袋中讓幼子發育,由於幼袋獾在母體外發育,必然接觸大量細菌及真菌,因此科學家預測母乳對幼袋獾的免疫系統發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雪梨大學的科學家研究袋獾的基因後,發現了 6 種天然的抗菌肽,人工複製而用於實驗中,他們原先本對這種抗菌肽不期不待。然而在實驗中,這些物質殺死了幾種具抗藥性的細菌,像是金黃色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出現於大約 30% 的人類鼻子及皮膚上,正常時無害,但若透過傷口進入了血液系統,將有致命的危險。實驗中的另一個實驗對象還有腸球菌,這是一種對萬古黴素會產生抗藥性的細菌。實驗人員表示:萬古黴素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抗生素,如果一個細菌它產生抗藥性,那麼基本上已沒有多少藥物可以選擇了。

實驗人員表示:先前的一項研究發現,母袋獾的育兒袋中有許多種類的微生物漢細菌,潛藏著諸多病原體,但袋中的幼獾袋依然健康,這啟發了科學家的好奇。在袋獾乳汁中的抗菌肽的天然抗生素,能消滅這些超級細菌。雖然所有動物身上都有類似的抗菌肽,這種肽來自於一種稱為「毒蕈鹼」的抗菌家族,是一種天然抗生素,在有袋類動物身上的數量卻特別多:袋獾有 6 種;負鼠有12 種;而人類卻只有一種。

該研究經過 3 年的議題規劃及研究,並將結果刊登於 Scientific Reports,並希望此研究結果可以讓新藥物的研發趕緊開始,來抵抗超級細菌的崛起。而雪梨大學的另一項研究目標也是針對有袋類的無尾熊,在初步分析資料中,發現類似的肽存在其母乳中。研究人員表示:澳洲的有袋類發展出各種保護機制來面對不同的環境、不同的病原體。這其中必定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奧妙。


文章來源:研究發現以「惡魔的乳汁」消滅超級細菌 也許能挽救抗藥性

2017年3月8日 星期三

利用電腦深度學習「基因文法」 發現導致疾病遺傳因子

在本世紀初,科學家第一次完成人類完整的 DNA 序列排序。十多年以來,科學家及研究者一直試圖從這些 DNA 序列中,嘗試找出究竟是何種基因突變會造成疾病的產生?而現今這個令人類上下求索的問題,似乎有望得到解答。


一群加拿大多倫多的研究團隊,利用一項新的電腦運算技術,從中發現了過往無法預測的疾病決定因子,像是自閉症、遺傳性疾病等。這群科學家把 DNA 當做一門困難的、陌生的語言,這種語言具有數以億計的字母,每個字母的組合,都像是未知的祕密等待人們去破解。他們解讀這種語言的切入點,首先是去研究人類細胞讀取 DNA 的方式,並且將所有基因突變的可能性排列出來,以便瞭解這些變化所會造成的疾病。研究團隊認為過往的科學家似乎見樹不見林,只找出會造成疾病的基因突變,但問題是——— 為什麼基因突變就會導致疾病呢?

過往的研究已經得知,在把 DNA 轉換成蛋白質的「RNA 剪接(RNA splicing)」過程裡,若發生中斷或者混亂就會產生疾病。而多倫多的研究團隊卻採取不同的路徑,他們首先檢視由內含子 (intron) 主導的 RNA 剪接過程。過往的的研究只把焦點放在 轉譯為蛋白質的外顯子(exon)突變,卻遺忘雖未被轉譯,但也決定蛋白質生成過程的內含子(intron)。

這項艱難的研究受惠於電腦「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的技術,讓電腦在掃描 DNA 的片段後,讀取相關的基因指令,理解蛋白質的拼貼過程,以及隨後生產的特定蛋白質。「深度學習」夠解讀複雜的生物及藥理關係。研究團隊利用電腦的「深度學習」去尋找 RNA 剪接過程中所產生的錯誤及突變,並且發現預測準確度高達 9 成。包括過去那些已經被完整研究的疾病,像是直腸癌、脊髓性肌肉萎縮症,並且還能預測過去未被了解過的突變。

未來研究團隊預計繼續研究「自閉症光譜(autism spectrum)」。過往已經知道的自閉症光譜基因突變,只有寥寥十幾個,採用深度學習後,多倫多的研究團隊新發現 39 個自閉症光譜的基因突變可能性。而深度學習還能夠被運用在調查不同的疾病以及在個體之間非疾病的特徵等,這項深度學習的電腦調查就像一台新一代的翻譯機,未來或許將能在醫學療程中提供提供個人化藥物一些不可或缺重要訊息與幫助,給予醫學療程中不可或缺的幫助。


文章來源:利用電腦深度學習「基因文法」 發現導致疾病遺傳因子

2017年3月2日 星期四

諾羅輪狀病毒發威 新北急門診人數單週新高

病毒性腸胃炎發威,新北市衛生局統計,新北市轄內醫療院所,因病毒性腸胃炎到急門診就醫的人數,創單週新高。以諾羅及輪狀病毒最為常見,疫情尚未趨緩,提醒民眾要多注意個人及飲食衛生。(林麗玉報導)


新北市衛生局統計,從2月初開始,腹瀉急門診人數急遽攀升,尤其是在開學第7週,突破2萬7千人次,創下今年單週新高,另外,新北市也發生7起學校腹瀉群聚感染,預估疫情尚未趨緩,提醒民眾要多注意個人及飲食衛生。

新北市衛生局科長許玉芬表示,病毒性腸胃炎是由多種病毒引起,其中又以諾羅及輪狀病毒最為常見,諾羅好發各年齡層,輪狀病毒則是好發於6歲以下嬰幼兒,大多出現腹瀉和嘔吐,或有頭痛、發燒、胃痛、噁心、肌肉酸痛等症狀,一般成人大約感染後,1到2天就會逐漸康復,但嬰幼兒、老年人、免疫不全或身心障礙者,容易脫水或電解質不足而抽搐甚至死亡,衛生局提醒,病毒性腸胃炎傳染力強,如果發現疑似感染病毒性腸胃炎,就要儘速就醫,並且請假在家休息。

資料來源:諾羅輪狀病毒發威 新北急門診人數單週新高

2017年2月24日 星期五

去年10大暢銷藥5項是癌症藥 第一名乳癌用藥銷售逾24億

健保署公佈台灣最新藥品排行榜,乳癌用藥「賀癌平」今年仍持續位居藥品銷售冠軍,銷售額逾24億元。癌症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34年,乳癌更是台灣女性罹患率相當高的癌症,在去年前10大暢銷藥物中,有5項就是癌症用藥,整整佔了一半。

根據健保署統計,乳癌標靶藥「賀癌平」銷售金額超過24億元,已經是第二年穩坐銷售王。根據國健署2013年癌症登記統計資料顯示,台灣乳癌罹患人數高達11281人,較前年新增了3307人,是所有癌症增加最快速的,平均每天約有31名婦女罹患乳癌。

健保署資料顯示,根據寰宇藥品統計10大暢銷藥物中,其中5項的癌症用藥包括第一名的「賀癌平」,第三名的「基利克」(血癌用藥),第七名「艾寧達」(肺癌化療用藥),第八名的「蕾莎瓦」(肝、腎癌標靶)和第十名的「癌思停」(大腸癌標靶)。

【銷售前10名藥物】
1.賀癌平(乳癌標靶)約24.26億元
2.貝樂克(抗B肝病毒)約21.37億元
3.基利克(血癌標靶)約18.66億元 4.保栓通(防腦中風、血栓)約18.6億元
5.冠脂妥(降血脂)約16.76億元
6.立普妥(降血脂)約15.62億元
7.愛寧達(肺癌化療)約14.14億元
8.蕾莎瓦(肝癌標靶)約14億元
9.復邁(僵直性關節炎)約13.54億元
10.癌思停(乳癌、大腸癌)約12.3億元


資料來源:去年10大暢銷藥5項是癌症藥 第一名乳癌用藥銷售逾24億

2017年2月16日 星期四

科學家用「腦機介面」解讀大腦意向 全癱漸凍患者不再閉鎖

科學家說:那些徹底喪失任何能力的癱瘓者終於可以交流了。這些病人在醫學上被稱為閉鎖綜合徵(locked-in syndrome)閉鎖綜合症候群的成因和大腦皮層功能損害、皮質下功能保留的植物人不同,閉鎖症候群患者的病變部位一般位於腦幹的特定部位,大腦半球沒有損害。


常見病因包括:創傷性腦損傷、腦血管阻塞或破裂、過量服藥等等因素。患者雖然意識清醒,但全身大部份的隨意肌癱瘓,只有部份面部肌肉例外,以致於喪失行動與表達能力,往往只能以眼球活動跟外界溝通。如果患者眼睛也癱瘓,則被稱為完全性閉鎖症候群。像是《潛水鐘與蝴蝶》一書的作者Jean-Dominique Bauby正是閉鎖綜合症患者,只能控制左眼皮,以眨眼跟人溝通。由於外界難以接觸「完全閉鎖症候群」癱患者的內心世界,也不知道他們還有沒有意識,通常使得照料患者的家屬與醫護人員都無法得知他們是否還有繼續求生的意願,因而經常被診斷為昏迷。 


目前一篇發表在《PLOS》的研究論文,展示一群歐洲科學家的實驗,這項實驗利用「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與 4名完全閉鎖綜合症患者溝通,讓他們能回答簡短答案,從而知悉其意志與想法。來自日內瓦維斯生物及神經工程中心的神經科學家 Niels Birbaumer,設計了這次實驗使用的腦機界面,利用一種近似紅外光譜分析技術來測量大腦店波及血液流量與顏色的變化來了解大腦活動。

這4名病人的年齡介於 24至76歲之間,均患有嚴重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又稱漸凍人症,簡稱ALS),病人的大腦失去控制肌肉的能力,最終病人除了意識清醒外,完全喪失了說話和活動的能力,就像被「鎖到了自己的身體中一樣」。兩人已確認患完全閉鎖綜合症,另外兩人正進入完全閉鎖階段,沒有可靠的溝通方法。

為確認能夠跟4位實驗參與者溝通,研究團隊先進行為期10天的測試,要求他們對「巴黎是德國首都」、「你是否同意女兒與男友結婚」、「你的丈夫叫 Joachim」嗎? 藉由反覆問患者同一個問題以判斷是否凖確回答。在這數星期的測試期間,正確回答比率超過7成。接著研究人員開始對這些患者測試一些與個人感受有關的是非題,不過其中一位病人因為情緒問題而退出這部份實驗。留下來的三位患者,在數個星期內多次被問到「你開心嗎?」時,他們都一致地回答了「是」。研究人員起初訝異於這些積極正面的回應,但其實這四名病人在最初出現呼吸困難時,就選擇接受透過儀器維持生命,因此實驗反應出了他們繼續選擇生存的意志。

Birbaumer 指出有了這種方法後給病人的生活質量帶來的巨大的改觀, 從完全不能交流到可以有簡單的交流,而且是首次有跡象顯示能打開患者「完全閉鎖」的狀態,如果實驗結果能夠複製,這項技術可廣泛在臨床上應用,對患者的生活將產生巨大的改變。此外,這種方法讓病患的家屬能夠了解病人是否有疼痛、要不要讓家人來探望。更重要的是,在長期的徹底沉默後,開始表達自己的意志,並且讓病患家屬知道他們希望生存下去,這也為親友帶來莫大的慰藉。


資料來源:科學家用「腦機介面」解讀大腦意向 全癱漸凍患者不再閉鎖

2017年2月10日 星期五

苦等不到新生兒心臟移植 幹細胞將拯救幼兒先天性心臟病

小兒的先天性心臟病並不算是罕見,大約一千個小孩中就有八個有異常的心臟結構,而其中又以左心發育不全症候群(heart defect hypoplastic left heart syndrome ,HLHS)為嚴重且複雜的先天性心臟病。


美國馬里蘭州醫學院(University of Maryland School of Medicine,UM SOM)的兒童心臟外科醫師與邁阿密米勒醫學院的跨領域幹細胞研究所(Interdisciplinary Stem Cell Institute, ISCI)共同進行一項研究,以成人骨髓中幹細胞的間葉幹細胞(或間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治療罹患先天性左心發育不全症候群的嬰兒。

2017年2月2日 星期四

帕金森氏症的解藥?科學實驗證實大麻素有助症狀緩解

帕金森氏症與中風及老人痴呆是常見的老年三大疾病,典型症狀好發於 55~60 歲之間,這種可怕的慢性中樞神經退化疾病症狀,會緩慢摧毀患者的身體與生活。日前美國有一名罹患帕金森氏症已 20 年的患者賴瑞,在鏡頭前分享大麻的顯著療效,引發廣大社群討論。 


帕金森氏症的成因:
大腦缺乏多巴胺 帕金森氏症的常見症狀是喪失控制肢體的能力;走路困難且步履不穩;說話口齒不清;表情木訥的「面具臉」;也可能有認知和行為問題,好比說失智症。較早前醫界對於帕金森氏症的發病原因並不清楚,直到 1970 年才知道原來成因是大腦中樞缺乏名為「多巴胺」(dopamine) 的化學物質,它是負責在神經系統、肌肉和感覺系統之間充當信使的神經傳遞素。缺乏多巴胺時,就會造成運動機能的障礙。目前治療帕金森氏症的藥物像是左旋多巴 (Levodopa)、多巴胺作用劑 (Dopamine agonists),多用來減輕症狀,沒有任何一種藥物可以完全治癒此疾病。

一般來說,大麻給人的印象可能是逃脫現代生活的鬆弛劑,好比說常常在媒體上又聽到哪位名人惹上「麻」煩,主要的娛樂作用靠的就是其有化學成分為四氫大麻酚 (THC) ,因此在法律與道德之名下,大麻的醫療效用也被噤聲不提,鮮有正面的公開討論。


但在歐美卻是兩樣情,繼加拿大新總理積極推動2016年大麻全面合法、美國近半數的州也已開放醫療用大麻,而供醫療使用的化學成分則是大麻二酚 (cannabidiol, CBD)。未來也許大麻這種歷史悠久、縱橫數大洲千年的植物,可能真的成為帕金森氏症病人的救星。


帕金森氏症的患者賴瑞便前往大麻合法的地區接受醫事治療,並將治療過程拍成影片。賴瑞患病 20 年來,一天天看著自己的肢體失去控制、甚至連口齒都微顫不清。在接受一系列評估及測試之後,醫生決定讓他試試藥用大麻的功效。醫生在賴瑞的舌下滴了一滴「大麻」後,產生了驚人的效果,剛開始還看不出明顯的差異,3分鐘後,他開始平靜地躺著,眼神集中,患者不再不由自主顫抖、說話也清晰了。此時他幾乎可以說是完全恢復正常

腦部存在大麻受體
大麻為什麼能紓緩帕金森氏症患者的症狀?其實大麻早已與每個人關係相當密切,因為人腦本身就會製造類似某種形式的大麻,那是稱為「內生性大麻醇」(endocannabinoid)的天然化合物。人的大腦中的大麻醇受體有 CB1、CB2 兩種。 其中,CB1受體主要分佈於大腦內基底神經節 (黑質、蒼白球、外側紋狀體) 、海馬CA錐體細胞層,小腦和大腦皮質。它的開啟可以降低多巴胺的釋放,因而大麻醇對基底神經節的功能具有調節作用。

實驗證實大麻素能調節基底神經節
2007 年史丹佛大學的科學家曾在《自然》上發表一項研究,研究團隊發現大腦中紋狀體有兩種細胞,一個具有負責啟動運動的迴路、且有多巴胺的受體;另一個負責限制運動的迴路、且沒有多巴胺的受體。

當老鼠的黑質體多巴胺不足時,負責協調運動的細胞獲得多巴胺也就減少。他們對患有帕金森氏症的老鼠同時施用多巴胺促動劑 Quinpirole (一種類多巴胺的物質)、 與抑制腦部內生大麻醇分解的化合物 URB 597 之後,當化學物質發生協同作用,就能順利激活有多巴胺受體的細胞及大腦迴路,老鼠就可以正常行走。 這個實驗發現在多巴胺受體 D2 和大麻醇受體 CB1 存在協同作用,若同時結合多巴胺促動劑與抑制大麻醇降解的藥物,就會使其中的 eCB-LTD (endocannabinoid-mediated long-term depression)的活動重新恢復,可大大提高運動表現。這表明在老鼠皮質紋狀體 eCB- LTD 產生過程中, CB1 受體需要多巴胺D2受體的激活而後介導 LTD產生。也顯示 激活 CB1受体可以影響多巴胺神經元的功能。

這項研究表明,以抑制大麻醇分解作用的過程為目標的藥物,的確可能成為治療帕金森氏症的一條新思路,也顯示大麻素類物質可作為一種潜在的藥物治療基底神經節疾病,例如帕金森病、亨廷頓舞蹈病。


資料來源:帕金森氏症的解藥?科學實驗證實大麻素有助症狀緩解

2017年1月18日 星期三

健保署25萬紅包大放送! C肝患1月24日起可吃口服新藥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衛福部健保署今(18)日正式公告,C肝治療藥物將在1月24日開始給藥,即日起開放各醫療院所消化系內科專科醫師篩選符合治療條件的病人,透過VPN系統完成登錄後,讓第一批符合給付條件病患可在農曆年前拿到這個總價25萬元的健康大禮。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施如亮指出,106年健保總額預算分配,C型肝炎用藥之健保預算共計30.01億元,分別為醫院26.55億元、西醫基層診所4.46億元,屬專款專用,其中20億元將用於全口服新藥,醫院與西醫基層分別佔了17.12億元與2.88 億元,其餘10.01億元仍保留給未能符合優先使用條件及其他仍需傳統干擾素療法的病人使用。

施如亮表示,由於預算有限,C肝全口服新藥第一階段將先開放用於病毒基因型為第一型的慢性C型肝炎病人,且曾使用過干擾素併用雷巴威林治療失敗且肝纖維化程度為F3以上者。倘若符合第一階段條件病患使用後有剩餘額度,健保署會再研議開放第二階段條件之病患使用。

為照顧全國各地之C肝病患,健保署係以前半年分3期及分區之方式,預先分配醫院及診所可以使用病患之名額。分配方式係以目前仍執行中之B型及C型肝炎治療計畫中登錄曾經使用健保給付治療C肝之個案比例來分配20億元之額度,每人一個療程約25萬元,即約8000人之名額,醫院部分共6848人,診所部分共1152人。半年後各區倘尚有餘額,再進行額度的調整。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C肝全口服新藥價格昂貴,並避免病患未按時服藥而浪費資源,健保署透過個案登錄系統進行管控,換言之,病患需至醫療院所就診,經醫師評估符合給付條件,再由醫療院所將病人的疾病狀況相關資料登載至「個案登錄系統」,於個案資料送出、確定在額度內取得號碼後,方可開始處方藥品由健保給付。


資料來源:健保署25萬紅包大放送! C肝患1月24日起可吃口服新藥

2017年1月11日 星期三

「肝動脈導管」1月納健保 年幫600肝癌患省2萬4千元

肝癌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2名,但往往因病患疏於注意,以致無法手術切除,栓塞療法是其中的選項之一;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最近通過施行栓塞療法所採用的「肝動脈導管」,自106年1月1日起納入給付,每年約可幫600名患者可節省2萬4000元的支出。


健保署指出,國內罹患肝癌的病人眾多,每年約有8千多人被奪去性命;肝癌的治療方式,其中以手術切除被認為是優先考慮項目,其他則有經導管栓塞療法、局部酒精注射、電燒療法、冷凍療法、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等。

2017年1月4日 星期三

菸盒變餐盒 癮君子變拒菸鬥士

菸害防制法自86年實施至今年剛好屆滿20年,20年來我們執行了大部分室內公共及工作場所禁菸,菸品容器開始印製警示圖文,同時善用菸捐推動各項健康措施,惟目前仍尚有313萬癮君子籠罩於菸毒中,又二手菸與三手菸仍環侍生活周圍、青少年吸食電子煙開始上升,顯示菸害防制還需努力,今國民健康署與「孫叔叔」孫越先生以及許多致力於菸草革命的抗菸英雄,一起站出來抗菸,讓健康重回你我、家庭與美麗的清新環境。 



可怕的「菸」害人不淺,菸害防制法是保護大眾健康的金鐘罩

十大死因大都和吸菸有關,從癌症、心臟病、中風及慢性肺部疾病等。據國民健康署委託研究指出,103年約有2萬4,000人因吸菸而死亡,103年約有3,000人因二手菸而死亡,平均不到20分鐘就有1人因菸害而失去生命(19.2分鐘),10年來因為菸害而花費的醫療費用高達五千億元以上。


自86年起開始實施菸害防制法,訂定禁菸場所、菸業與販賣者管理、戒菸、教育、廣告等規範,至91年菸酒稅法實施,開徵菸品健康福利捐(以下簡稱菸捐),始有經費「專款專用」挹注菸害防制工作推動。並於94年與民間反菸團體的努力下由總統完成批准「菸草控制綱要公約(The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Tobacco Control,簡稱FCTC)」,依循該公約精神,循序推動各項防制措施,於96年通過菸害防制法修正(於98年施行),重大措施包括調高菸捐20元、擴大禁菸範圍、增加菸品標示警示圖文、規範菸品陳列展示、限制菸品廣告促銷與贊助,以及申報菸品成分和毒性資料,這是臺灣菸害防制法的重大變革,與世界同步,也是立法管制菸害之重要里程碑。


抗菸94狂 無菸好健康

經逐年推動,成年人吸菸率從79年32.5%降至105年的15.3%,降幅超過一半(52.9%)。青少年吸菸率亦獲控制,國中學生吸菸率由93年的6.6%降至105年的3.7%,降幅達四成(44.1%);另,高中職學生吸菸率由94年的15.2%降至105年的9.3%,降幅達三分之一(38.9%),已逐步邁向WHO NCD 2025年減少30%吸菸率之目標。許多成功的戒菸者深受菸害後,將自身收穫轉化成教育下一代或甚至終身倡議戒菸政策。



1.「孫叔叔」孫越呼籲:把菸戒了吧!

這20年來推動菸害防制過程篳路藍縷,有心酸、也有甜蜜的果實,立法院、相關團體與社會大眾,莫不對菸害防制工作抱持高度關切與期待,另亦有一群幕後抗菸英雄一起致力抗菸。 現年86歲的終身義工「孫叔叔」孫越先生,他16歲時因為無知開始吸菸,這一吸就吸了近38年,直到73年因為意識到自己吸菸的同時會傷害到別人,從此就不再吸菸了。孫越以為只要戒菸就沒事,然而十多年前即被醫師告知罹患「肺塞病」,每年肺部的反覆感染、高燒,多次送醫、住院,吸菸已造成一輩子傷害,孫越呼籲:「越早戒菸,效果越好」。


2.菸蟲變守護天使

王錦懋老師因從小在菸燻家庭中長大,10歲即當小菸蟲,成年後身為生活教育組長的他,當初經常是告誡學生不要吸菸後,又偷偷躲起來吸菸。然在91年推動無菸校園計畫時,父親突然發現罹患食道癌與胃癌,看盡父親因吸四十年菸致癌的醫療過程,終於在92年底開始戒菸過無菸的健康生活,並且從此深入社區部落對菸癮者與青少年宣導菸害工作,兌變為守護青少年後山天使。


3.我的「菸盒」錢與弱勢學童「餐盒」錢

吸菸對於醫療造成相當負擔,若以每位吸菸者平均每日1包菸估算,若一年不吸菸,即可省下近3萬元。七年前,楊先生在偶然間看到:「要修行不用到山上修,把壞習慣改掉就是修行」,讓他大為頓悟,毅然決然把菸戒掉。在戒菸成功滿二年後,楊先生即把這段時間所節省下的十萬元菸費,捐給嘉義市政府教育處,作為弱勢學童午餐用途。這段因「佛心來著」促成健康及公益的因緣,傳為美談。


資料來源:菸盒變餐盒 癮君子變拒菸鬥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