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遠離癌的健康飲食


嗜吃肉又不愛蔬果的人和癌症特別有緣。而哪些食物可以幫你免於癌症威脅?
醫學上的研究告訴我們,三分之一的癌症和飲食密切相關。 

就算你小心翼翼、挑三撿四,吃到了完全不受污染、不含致癌物質的食物,但如果飲食的內容和方式不當,還是會將自己放在罹患癌症的危險處。 

從1970年代開始迄今,科學家研究飲食與癌症的關係結論,高脂肪而且缺乏蔬果(含纖維、維生素、礦物質)的飲食組合,容易讓癌症找上門。 

吃太多脂肪會得癌? 

提起脂肪,總是和壞消息連在一塊──發胖、得心血管疾病。有些癌症研究、文獻及專家眼中,某些脂肪的確不是好東西,有幾種癌症,例如乳癌的罹患率就和脂肪攝取量及種類相關。

女性身體如果堆積太多體脂肪,會製造過多雌激素,進而誘發腫瘤生長。 

不過,近幾年的大型研究卻推翻了這種說法,發現高脂肪飲食和乳癌之間並沒有明顯關聯,使得脂肪攝取量和罹患乳癌之間的關係變得撲朔迷離。 

其中一項由美國哈佛大學執行的研究,測量停經後女性血液中的雌激素濃度時發現,脂肪攝取量增加,雌激素濃度反而下降了。另一個含括4個國家共34萬名女性的研究,得到類似哈佛的結論,也無法從中找到脂肪攝取量和乳癌之間的正向關係。 

根據這些最新的大型研究結果,美國癌症學會做出以下結論──女性吃到某種脂肪,遠比脂肪總攝取量更關鍵。 

究竟誰才是壞份子?肉類中的飽和脂肪最危險 

後續許多證據直指,肉類、全脂乳製品中的飽和脂肪,及玉米油、黃豆油等蔬菜油中的多元不飽和脂肪才是致癌元兇。 

此外,哈佛的研究發現,會危害心血管健康的「反式脂肪」(液態植物油經氫化處理,轉為固態或半固態油脂時,形成的一種氫化油脂,存在許多加工食品裡),也會增加停經後女性體內的雌激素,提高乳癌風險。 

吃大量脂肪,尤其是肉類脂肪對男性同樣不利,危機之一是增加攝護腺癌風險。 

哈佛大學曾針對5萬名男性進行一項5年的研究,發現飲食中脂肪吃最多的男性比吃最少的男性,得到攝護腺癌的機率竟然高出80%,而且吃紅肉比較多的人,也比吃魚及家禽肉比較多的人,更容易罹患攝護腺癌。

另一個和動物性脂肪顯著相關的是大腸直腸癌。 

因為,肉類中的脂肪會在腸道內增加形成致癌的化合物。國外曾進行一項實驗,讓健康男性吃無肉飲食或含大量肉類的飲食,結果發現,大量吃肉的那一組男性的糞便中,致癌的化合物顯著增加。 

如果你是個食肉族(飲食中含大量動物性脂肪),又鮮少吃蔬果(缺乏纖維、維生素、礦物質、抗氧化劑),那麼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更高人一等。

控制熱量和正常體重是關鍵 

除了脂肪因素之外,控制熱量、維持健康體重更是防癌關鍵;而且,從流行病學的統計來看,肥胖的人的確和某些癌症特別有緣,許多研究及專家都指出。 

歐美研究顯示,愈高愈胖的女性在停經後愈容易罹患乳癌。 

同樣地,發福的男性得到攝護腺癌的機率也比較高,當男性體重超過正常體重20%,就比那些體重正常的男性高出4倍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WHO)也警示,三分之一的結腸癌、乳癌、腎臟癌及消化道癌症和體重超重有關。

高鹽分食物易讓胃癌上身 

鹽分攝取太多也是另一個致癌危險因子,最直接相關的便是胃癌。那些鹽漬食物吃得較多的國家,如日本,胃癌發生率就很高,也是主要死因之一。 

醫學上發現,鹽分(鈉)會促進胃細胞發炎,使它們不正常地快速增生。而且鹽分也讓胃中的致癌化學物質作用加強,更容易致癌。 

不幸的是,現代人的飲食方式其實承擔了很大的得癌風險。其中之一是頻繁外食,而且依賴大量的加工食品果腹,這些多半為高鹽分食物。 

另外,醃燻肉製品中添加了亞硝酸鹽,也容易和胺類食物結合,在胃腸道形成已被確定的強力胃致癌物──亞硝胺。 

經常吃這一類高鹽分食物的人,三餐如果又缺乏蔬果,尤其缺乏維生素C,那罹患胃癌的危險性,更比經常吃各種蔬果的人增高2~3倍。

2015年6月16日 星期二

夏日炎炎 6大高危險族群慎防熱傷害!


  

臺灣時序已進入炎熱的夏季型態,各地出現的高溫,讓民眾發生熱傷害的機會大幅增加,尤其是6大高危險族群,更應避免曝曬於高溫之下,並牢記預防熱傷害的三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

    依「即時疫情監視及預警系統」,分析全國180家醫院急診及時資料顯示:每年的7至8月是民眾因中暑等熱急症至急診就醫的高峰期,102年及103年因中暑等熱急症至急診就醫的人次就高達1,863人及2,331人,而今年1月至5月底因中暑等熱急症至急診人次為401人,較去年同期為高,由於已進入酷熱的炎夏時序,氣溫仍有可能持續飆高,民眾應提高警覺,小心防範中暑。

6大高危險族群
    任何人都有可能會發生熱傷害,尤其嬰幼童、65歲以上的長者、慢性病患、服用藥物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及過重者等,容易因高溫而造成熱傷害:
一、 嬰幼童:因嬰幼童身體體溫調節系統尚未發展成熟,以及代謝率較高,而且必須依賴照顧者提供水分及調整所在環境溫度。
二、 65歲以上的長者:因長者的排汗功能,對溫度轉變的適應能力、以及調節體內水份的機能不如年輕者迅速,尤其若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中風等慢性疾病的長者,更要加倍小心。
三、 慢性病患(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或腎臟病等):慢性病患因散熱機能較差而不易排汗,對於環境的調節及應變能力較差。
四、 服用藥物者:服用某些藥物可能會增加熱傷害機率,如利尿劑會干擾水分及鹽份平衡;含有抗膽激性藥劑如三環抗憂鬱劑、抗精神病藥劑等,會抑制流汗減少熱量散失,須特別注意防範熱傷害發生。
五、 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戶外工作者及運動員直接暴露於陽光直射下,加上常忽略防曬、休息及補充水分而造成熱傷害;密閉空間工作者,因環境通風或散熱不良,人體產生熱的速度加快,造成體溫或體液來不及調節平衡而造成熱傷害。
六、 過重者(身體質量指數BMI≧24):因脂肪極易產生熱量,且身體的皮下脂肪會阻隔熱量散熱,造成散熱面積下降,加上代謝而使產熱增加,將造成大量排汗而造成熱傷害。

防熱傷害三要訣
國民健康署提供民眾預防熱傷害的三要件:
一、 保持涼爽:
(一) 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的衣服。
(二) 室內加裝遮光窗簾,避免陽光的直接照射,並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以避免產生更多的熱量。
(三) 儘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空調的地方;若家中沒有空調建議於高溫時至有空調設備的公共場所避暑。
(四) 雇主應加強通風設施或採用空氣調節器,以隔離工作場所的高溫設施及提供散熱裝置,減少熱能散發到工作間。
(五)不論時間長短,絕不可將幼童單獨留在密閉、停泊的車內。
二、 補充水分:
(一) 不論活動程度如何,都應該隨時補充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補
充水分,且養成每天至少2,000㏄白開水的好習慣;但若醫囑限制少量者,應詢問醫師天氣酷熱時,應喝多少量為宜。
(二) 戶外工作者或運動者應每小時補充2至4杯(1杯為240c.c.)白開水,並避免菸酒。
(三) 可多吃蔬果,因蔬果含有較多水分。
(四) 不可補充含酒精及大量糖份的飲料,以避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
(五) 避免喝太過冰冷的水,以避免胃不舒服。
三、 提高警覺:
(一) 檢查居家及工作場所空調相關設備,是否正常運作。
(二) 於室內擺放溫度計,隨時監測室內溫度,避免室內溫度過高造成身體不適,並隨時注意氣象局發布的天氣預報,選擇氣溫較低的日期安排戶外活動。
(三) 嬰幼童及長者應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外出,如果必須
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並塗抹防曬霜、戴寬邊帽以及太陽眼鏡。
(四) 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
邊同事的身體狀況,適當休息並補充水分。
(五) 為預防員工熱傷害,雇主應提供適宜的工作環境及相關防護、
工作重新調整分配,並避免勞工每日在高溫場所工作時間超過六小時。
(六) 雇主應安排相關課程,使員工認識熱傷害的症狀,以強化預防
熱傷害的行動。
 

     國民健康署提醒您當發現自己或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文章分享至:國民健康署網站
 
 

2015年6月11日 星期四

【 分享 】蜂蜜舒緩小兒夜咳



研究證實,孩子咳嗽時,採用老祖母的祕方─餵他們喝蜂蜜,確實有舒緩效果。
以色列佩塔提科瓦(Petach-Tikva)小兒科社區診所醫師科翰(Herman A. Cohen)針對300名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夜咳的1~5歲兒童進行研究,在他們睡前分組給予10克的桉樹、柑橘、香蜂草蜂蜜或安慰劑糖漿,隔天詢問家長,紀錄孩童咳嗽和睡眠困難的情況有否改變。結果發現,喝了蜂蜜的孩子,感冒症狀普遍好轉,咳嗽和睡眠品質都有改善。 

對此,美國賓州州立大學醫學院教授保羅指出, 蜂蜜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有助於對抗感冒引起的感染 ,且蜂蜜黏稠、滋味甜、濃度高的特性,可增加唾液分泌,有潤滑呼吸道和化痰功效。更且蜂蜜愈濃稠,抗氧化成分也愈豐富。 

事實上,世界衛生組織已有建議,蜂蜜可作為上呼吸道感染孩童夜咳的治療方式,但是,過去的研究方法不夠縝密,不是只檢測一種蜂蜜,就是沒有做到雙盲試驗,這次的研究則含括3種蜂蜜,也達到雙盲試驗的標準。 

不過,專家提醒, 一歲以下的孩子仍應避免飲用蜂蜜 ,因為他們的免疫力還不足以對抗可能存在於蜂蜜中的少量肉毒桿菌。 

文章轉載《兒科》雜誌

2015年6月2日 星期二

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12年9月公布全球第一例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病例,已在沙烏地阿拉伯、約旦、卡達、英國、德國、法國等國陸續發現確診病例,部分國家出現可能人傳人的群聚感染事件。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於2012年9月首次從人類體內分離出來,確定病例的症狀主要是發生急性的嚴重呼吸系統疾病,症狀包括發燒、咳嗽、呼吸急促與呼吸困難。從目前少數幾位病例的臨床資料顯示,感染者通常會有肺炎,部分病人會出現腎衰竭、心包膜炎、血管內瀰漫性凝血(DIC)或死亡。









傳播方式:一般冠狀病毒主要透過大的呼吸道飛沫顆粒,以及直接或間接接觸到感染者分泌物等方式傳播,但MERS-CoV確實傳播途徑仍不明。根據目前研究結果推測,個案可能因接觸或吸入患病駱駝之飛沫或分泌物而感染,人與人間的傳播主要以院內感染為主,但仍無持續性人傳人的現象。另曾有研究指出MERS-CoV病毒可在低溫(4)的駱駝生乳存活72小時,部分確診病例亦曾飲用駱駝乳。

潛伏期:

2~14天。

發病症狀:

確定病例的症狀主要是發生急性的嚴重呼吸系統疾病,症狀包括發燒、咳嗽、呼吸急促與呼吸困難。從目前少數幾位病例的臨床資料顯示,感染者通常會有肺炎,部分病人會出現腎衰竭、心包膜炎、血管內瀰漫性凝血(DIC)或死亡。
預防方法:1、欲赴中東地區的民眾,請提高警覺並注意個人衛生及手部清潔,同時儘量減少至人群聚集或空氣不流通的地方活動,或與有呼吸道症狀者密切接觸。此外應避免前往當地農場、接觸駱駝或生飲駱駝等動物奶,以降低受感染可能性。老年人或具糖尿病、慢性肺病、腎衰竭及免疫不全等慢性病族群,更應謹慎做好適當防護措施。2、自中東地區入境的民眾,若出現發燒或有急性呼吸道症狀,應主動通報港埠檢疫人員,並配合接受檢疫及後送就醫作業,進行採檢與醫學評估;返國14天內,若出現呼吸道症狀或有發燒症狀,則應佩戴一般外科口罩儘速就醫治療,並主動告知醫護人員旅遊史。3、養成「手部衛生及咳嗽禮節」的好習慣:(1)咳嗽、打噴嚏時,請用衛生紙遮住口鼻(若來不及,請以衣袖代替),然後將紙丟進垃圾桶。(2)請用肥皂和清水或酒精性乾洗手液進行手部衛生。(3)有呼吸道症狀期間,請戴上口罩,並儘可能與別人距離保持1公尺以上。

治療方法與就醫資訊:

最近曾至中東地區旅遊的民眾,如出現呼吸道症狀或有發燒症狀則應佩戴一般外科口罩並儘速就醫,主動告知醫護人員旅遊史。醫師如發現急性不明原因肺炎(排除已知感染)且發病前14日曾赴中東地區的病患,應儘速通報衛生機關,並依院內感染控制指引加強醫院感控措施。

預防接種建議:

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目前尚無有效可施打之疫苗。




文章源自: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