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7月29日 星期三

正確認識兒童氣喘 & 氣喘最新治療

許多人都不了解氣喘這個疾病﹗﹗﹗加上受到知名藝人因氣喘死亡的消息, 只要聽到孩子患有氣喘就會有種恐怖的心理,似乎得到絕症般,無法相信、接受及勇敢去面對。大多數家長會到處求醫期待有人能一次把它冶好。實際上,氣喘一點也不可怕,只要能清楚認識它、懂得如何治療它面對它、兒童氣喘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在良好的控制下,氣喘兒也可以像非氣喘兒般能有正常的日常活動及運動。
什麼是氣喘呢? 
氣喘是兒科門診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是一種呼吸道的慢性發炎疾病,反覆陣發性之呼吸道過度反應以及氣道的收縮而產生的氣流阻滯。受影响的氣管為全面廣泛性的。阻塞的程度可從幾乎無症狀到嚴重呼吸困難,甚至死亡。主要兩大要素為1)遺傳體質及2)接觸外在環境中的過敏原。
氣喘有那些症兆?
典型的氣喘症狀:包括慢性咳嗽,出現喘鳴咻咻聲,呼吸困難及胸悶等很多兒童氣喘是以慢性咳嗽為主要症狀,通常發生在睡覺時,快天亮時,剛睡醒時,或是運動的時候。此外,呼吸道感染時特別容易引起氣喘急性發作,因此若在感冒之後,出現久咳不癒或呼吸急促,可能要高度懷疑氣喘。氣喘症狀多變化,所以正確診斷氣喘需要非常詳細的詢問病史及身體檢查,同時配合家族過敏史,過敏體貭的其它表現及過敏原的檢測。如此正確診斷、再配合正確治療方能得到良好的疾病控制。
氣喘發病的誘因  
氣喘的發作主要為先天的遺傳體質加上後天的環境因素。在我們的生活周遭許多多因素(過敏原&非過敏原) 可以誘發氣喘。臺灣屬於海島型亞熱帶氣候,終年濕度高,非常適合塵蟎的生長。塵蟎便成為環境中最常見的吸入型過敏原元凶,其它包括..蟑螂、黴菌、寵物如貓狗鳥類的皮屑或唾液、花粉…等。食入性過敏原誘發氣喘實際發生率不高,其中花生、牛奶、蛋白、巧克力、海鮮..等過敏原引發氣喘還是有被報告過。非過敏原包括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支氣管炎)、 氣候劇烈變化 (泠熱溫差)、空氣污染、剌激性味道(香煙、油漆、樟腦丸、等過敏原引油漆、樟腦丸、殺蟲劑、廚房油煙.)、情緒壓力變化過大、劇烈運動、內分泌變化。無論是過敏原或非過敏原,避免誘發因子是預防以及治療氣喘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部份。
氣喘的冶療    
氣喘是一連串複雜的發炎反應,治療應多方面進行。成功的治療,除需要良好環境的控制、適當的藥物治療外,就是氣喘病童本身及家長加上醫護人員三方面的配合方能達到良好的控制。最大的目標是希望病人能有正常的日常活動及運動。
治療氣喘病的藥物分兩大類:一類是急性發作時的控制药品 (支氣管擴張劑),另一類是慢性緩解時的維持性藥品 (抗發炎藥物)。這兩大類藥物品各有口服及吸入性兩種劑型,使用吸入性藥物可以使藥物在呼吸道達到較高的濃度,且減少全身性的副作用
氣喘病到底會不會好?事實上,很多兒童氣喘在青春期後就改善了,有人則是症狀消失了一陣子或好幾年又復發,也有少數人症狀持續、或甚變壞。適當的追蹤治療可避免肺部發生永久或不可逆的變化。值得一提的是,疾病的預防與治療同等重要。預防過敏疾病的產生,要從自出生起即開始避免接觸過敏原做起。高過敏家庭中的懷孕婦女,最好從懷孕四個月起,就避免接觸過敏原。新生兒於出生後的六個月內,最好餵食母奶,當不能餵食母奶時,則使用水解蛋白嬰兒奶粉餵食。副食品在六個月後再添加,並盡量減少接觸塵蹣、貓狗等寵物、及二手煙等。這些都有助於預防過敏疾病的產生。
氣喘不可怕!!! 只要家長有正確的資訊、正確認識氣喘的預防和治療原則、配合專科醫師的指導下、氣喘疾病可以達到良好的控制。長期生病的兒童、控制不好的氣喘兒心理和生理上的發展都會有些障礙。所以必須正視兒童氣喘疾病希望氣喘病童接受最適當的照顧在生活上能夠獲得更安全的保障

文章出處:http://www.skh.org.tw/mnews/180/%E6%AD%A3%E7%A2%BA%E8%AA%8D%E8%AD%98%E5%85%92%E7%AB%A5%E6%B0%A3%E5%96%98&%E6%9C%80%E6%96%B0%E6%B2%BB%E7%99%82.htm

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不要輕忽皮膚上的腫塊 - 認識皮膚癌





皮膚癌在台灣的發生率

這幾年衛生署公布的癌症登記報告中,我們看到在前十大癌症當中,國人男女皮膚癌發生率分別都位於第8-9位。由台灣癌症登記小組的資料,我們更可以看到皮膚癌的發生率逐年上升,由民國68年至民國85年,全國皮膚癌每年的申報人數由248人增至1220人,上升了將近5倍;至95年已經到達2457人,上升了將近10倍之多。
皮膚癌大多發生於年紀大的患者,因此發生率的持續上升,可能與社會結構中人口年齡老化、就醫便利性提高使就醫意願上升、及醫療進步,診斷能力提升等因素有關。由於皮膚癌大多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癒率高,因此雖然每年新診斷的皮膚癌病例持續增加,但每年因皮膚癌而死亡的人數卻維持在一定的數目,而且死亡率比例遠低於其他癌症。因此認識皮膚癌的早期症狀十分重要,對於皮膚上的腫塊,國人千萬不能輕忽。

皮膚癌的種類

皮膚癌又可依照癌細胞的來源分成不同種類,各種皮膚癌的發生率與皮膚的結構有關。皮膚是人體面積最大的器官,會產生癌病變的細胞有許多種,其中最常見的是來自表皮內的角質細胞及黑色素細胞,因為它們是第一線接觸到陽光的組織,長期照射紫外線很容易導致這些細胞的癌病變。當角質細胞發生異常癌病變時,會產生基底細胞癌或麟狀細胞癌。

基底細胞癌是台灣地區最常見的皮膚癌,大約佔45~50%,還好它的惡性度不高,幾乎不會轉移,手術治療成功率很高。
第二常見的是麟狀細胞癌,約佔台灣皮膚癌27%。麟狀細胞癌如果太晚發現,太晚治療,可能會向內侵入皮膚真皮層中的血管或淋巴管,而使腫瘤細胞轉移至肺臟、肝臟、骨頭等其他器官,而使治療更加困難,造成一定的死亡率。但是如果早期發現,以手術治療成功率很高。
第三常見的是黑色素癌,雖然只佔台灣皮膚癌7%左右,但是因為極易轉移,惡性度高,而且對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的反應都有限,因此造成的死亡率很高,是所有皮膚癌中最受重視的,也是全世界皮膚科醫師都致力於發展早期診斷,希望能藉由早期手術治療來提高治癒率。
在少數情況下,真皮層內的血管、神經、汗腺、毛囊、及皮脂腺,也可能因為化學物質、外傷、穿透的紫外線、輻射線等因素而產生癌化現象。

由血管、神經等軟組織形成的癌大多稱作肉瘤,名稱雖然是肉瘤,其實也是癌的一種,例如有癌化血管形成的血管性肉瘤、由纖維化組織形成的隆起型皮膚纖維肉瘤等。至於由汗腺、毛囊、或皮脂腺形成的統稱作皮膚附屬器癌。在皮膚內循環的白血球也可能產生癌病變,形成所謂的皮膚淋巴癌。

這些雖然比較少見,但也佔了總共約20%的皮膚癌,民眾往往也比較不熟悉。它們的治療方向會依據癌細胞性質而有很大的差異,有些一定要手術,有些可以使用光化治療,有些需合併放射線治療。


圖片轉自網路

2015年7月17日 星期五

「皮蛇」侵臉易中風、頭痛 嚴重恐失明

許多人認為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只會長在胸腹上,甚至有「皮蛇纏腰一圈就會死」的說法,其實,這些都是民間傳說,並無科學根據;此外,皮蛇不僅會長在胸腹,也會爬上臉,而且危險程度更甚胸腹,因此,預防更顯重要。
 
圖:皮蛇爬上臉,危險程度更甚胸腹/圖片來源:台灣整合照護學會
「哎啊,怎麼頭痛到爆呀!我的臉一邊中風沒感覺,另一邊則是痛的受不了,連睡都不能睡,到底是什麼病這樣折磨我!」62歲的婦人哀號說。
,這名婦人數月前突然中風,且右半邊顏面神經麻痺、無知覺,合併左半邊肢體癱瘓、皮膚感覺異常,甚至在住院期間開始產生劇烈頭痛、血壓飆高,導致無法入睡,接著1~2週後眼皮周圍往額頭、頭頂開始冒出疱疹,才懷疑是帶狀疱疹。
病毒延神經四處跑 最怕侵眼睛致失明
這類病毒會躲在三叉神經節,一旦身體免疫力下降時就被活化,開始沿著神經節跑,如果順著腦脊髓產生血管炎、造成血管阻塞,將出現中風的症狀。事實上,這類病症通常會被誤認為是一般中風,直到眼周皮膚開始出現紅疹、疱疹時,才知道是因帶狀疱疹引起。
「帶狀疱疹若侵犯至腦脊髓,除了中風,最令人擔心的就是病毒侵犯眼周。」
像上述婦人出現中風及頭痛的神經痛症狀之外,加上病灶長在眼睛,導致角膜潰瘍,更嚴重的是,患者出院後因右眼眼皮閉合不全,使得眼睛乾燥、角膜破皮、潰瘍到接近穿孔狀態,便著手進行第一次角膜移植手術。患者在術後雖漸漸好轉,但半年過後仍因右眼角膜神經無感覺,且晚上睡覺眼皮閉不緊,又發生角膜破皮、潰瘍,再度進行第二次角膜移植,並以肉毒桿菌注射使眼皮垂下覆蓋傷口,使上皮生長,同時口服抗病毒藥治療,病情才逐漸穩定下來。
10%至25%的帶狀疱疹會長在眼睛
長在頭部的帶狀疱疹,以侵犯三叉神經節最為常見,又以發作在第一分枝的眼部帶狀疱疹為最多、最嚴重,而有10%至25%的帶狀疱疹會長在眼睛。初期常常不容易發現病因,僅會感覺眼睛痛,眼周、額頭、太陽穴到頭頂有劇痛現象,直到皮疹出現才會發現是帶狀疱疹。
帶狀疱疹病毒造成眼睛前半部的傷害包括:虹彩炎、葡萄膜炎,而因不斷發炎使得眼部防水的排水功能阻塞,引發眼壓過高,進而導致青光眼,還可能形成白內障;同時也有產生角膜炎、角膜潰瘍、角膜新生血管的可能性,且就算痊癒後,仍有機率在角膜上留疤,影響視力,更令人擔心的是,若角膜上皮長期癒合不全,將導致角膜溶解甚至是穿孔破裂造成失明。
「要抵抗帶狀疱疹,最重要的是疾病預防。」
尤其年紀較大者應提升自我免疫力,多運動、保持睡眠充足,此外,施打帶狀疱疹疫苗也是另一種預防的觀念。目前研究顯示,帶狀疱疹疫苗所造成的過敏反應等僅零星個案,其餘則是頭痛、局部腫脹,提醒年長者,可藉由施打疫苗提升身體預防病毒的保護力,避免罹患後引發嚴重後遺症,影響日常生活品質。
圖說:藉由施打疫苗提升身體預防病毒的保護力,抵抗帶狀疱疹。/圖片來源:台灣整合照護學會

2015年7月9日 星期四

夏季最常見的濕疹-汗皰疹

何謂濕疹
「濕疹」對大多數人來講是個耳熟能詳的名詞,然而不見得每一個人都能正確了解。譬如許多皮膚科醫師都曾有過的經驗,我們跟患者說這是濕疹,換來患者疑惑的眼神:「醫師,我的皮膚病明明是乾的,怎麼說是濕疹呢?」所以說,濕疹並不是一個很適當的名詞,有必要加以釐清。 並不是濕濕的疹子才叫濕疹。濕疹在醫學上的名稱為「非特異性皮膚炎」,亦即皮膚因任何原因造成發炎皆可稱為濕疹。所以濕疹只是一個症狀的通稱,它包含的疾病多達幾十種。醫學上的命名有引起發炎的原因如:接觸性皮膚炎、缺脂性皮膚、日光性皮膚炎、鬱血性皮膚炎、蟲咬性皮膚炎、汗疹;或以部位、形狀命名如:尿布疹、顏面濕疹、富貴手、主婦濕疹、汗泡性濕疹...等等。
 
濕疹之分類及其發生原因
雖然引起濕疹的原因很多,但我們在臨床上則依照病變的形式大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急性的濕疹會有紅斑、水泡、破皮、糜爛、腫脹、結痂等症狀,大家認為「濕濕」的疹子就指這一類。最常引起急性濕疹的有接觸性皮膚炎、感染性濕疹、錢幣狀濕疹、曬傷等。慢性濕疹呈現的症狀則為乾燥、增厚、變粗、帶有鱗屑或色素加深等變化,常見的有神經性皮膚炎、鬱血性皮膚炎、富貴手、冬季癢等。 
 
症狀與處置
濕疹帶給患者最大的困擾就是「癢」。癢是很難以藥膏來解決的,藥膏只能減輕發炎反應,無法解除癢的感覺。口服抗組織胺藥物是治療癢最快速的方法,但不幸的是有部份的人在服用藥物後會有嗜睡的感覺,這是藥物唯一的副作用,大部份在服用一至二週後即會解除,所以初期服藥儘量只在晚間服用。濕疹的形成和個人體質、環境、氣候、以及搔抓等因素都有相關。可以說濕疹是許許多多因素摻雜後,產生的過敏性反應。濕疹本身不會傳染,大部份的濕疹也與體內器官好壞無關,萬一得到濕疹不害怕,儘速治療,通常數日內即可痊療。
 
夏季最常見的汗疱疹
汗泡症典型的症狀是在手腳的指頭兩側或是掌心長出很癢的小水泡,水泡或多或少、或小或大,有的水泡很快脫皮,有的水泡會互相融合形成一整片的濕疹。有病人說, 癢的時候真想把手抽掉不要也罷。
 
汗泡症的病人在夏天特別的多,曾經以為可能是夏季高溫出汗多,汗管阻塞的綠故。不過組織學的檢查不見得都找到汗管阻塞的現象,倒是統一都有表皮濕疹化的變化,而治療上以濕疹藥膏來治療多半會痊療,所以目前在科學上的認定是一種過敏性的局部皮膚反應。
 
 
治標容易斷根斷
雖然汗泡症最常發生的部位是手,但是發生在腳掌,尤其是內側腳掌背邊緣處,也常見。很多人會自以為是香港腳,擦了癬藥反而症狀愈形嚴重。當然,香港腳中的水泡型,不管在症狀或癢感上都與汗泡症類似,這個時候最好請教皮膚專科醫師。因為兩者治療藥物剛好相反,如果診斷錯誤往往發生適得其反的後果。
 
汗泡症最麻煩的是很難斷根,往往藥膏擦好了,過不久又再冒出來。一般我們都勸病人隨時準備一條藥膏在身邊,症狀初發時即刻上藥膏,即可防止水泡蔓延。所幸,過了夏季,大部份病人均會自然痊癒,毋須過於擔心。
 
汗疱溼疹。無數個小水疱
 
 汗疱溼疹。無數個小水疱

2015年7月2日 星期四

腔室症候群恐皮開肉綻 先減壓預防

腔室症候群未及時處理 恐急性腎衰竭
什麼是「腔室症候群」?這是極嚴重的臨床問題,發生是因為組織受創,釋出發炎物質,接著微血管擴張且血管內膜之通透性上升,加上血漿向外滲至筋膜腔合併紅血球滯流腔室內,導致壓力上升、血液循環受阻、組織缺氧,並釋放更多發炎物質,而變成惡性循環。
「腔室症候群」一般發生在傷害後的數小時到數天均有可能,若不及時處理,則會造成肌肉壞死,以及二度感染、變縮變形、神經缺損、壞疽、傷口不癒合,甚至於急性腎衰竭、休克死亡。
腔室症候群臨床症狀5P:
Pain/疼痛
疼痛是最早且最重要的症狀,但並不是最可靠的症狀。腔室症候群疼痛不同於骨折的疼痛,它是深的、無法定位、持續地,且常無法用一般止痛劑止痛的「痛」 。
Pallor/蒼白
不一定會出現蒼白,受傷的肢體可能會出現發紫或小塊紫青,此二種症狀的出現會較早,而一般蒼白的現象若出現則已屬晚期症狀,因為它表示動脈已有阻塞現象。
Paresthesia/感覺異常
神經已受到影響,還處於可逆的時期,感覺異常的情況,通常比運動神經出現異常為早,但若已出現知覺喪失的現象,則表示是屬於較晚期的症狀。
Pulseless/脈搏消失
疾病已到了晚期,所造成的組織傷害已不可逆。當腔室內的壓力增加超過靜脈壓力時,其動脈血尚可進入,但靜脈回流卻已終止了,所以會出現脈搏消失的症狀。
Paralysis/肢體癱瘓
當出現此症狀時多半表示,缺血缺氧狀況可能已有一段時間,且永久損傷常已經發生了。
腔室症候群的治療,需要進行手術切開手腳部分組織,待血管滲漏情況改善、營養回歸、血液循環和生命穩定後,接著就是進入傷口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