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9月17日 星期四

兒童常見的過敏疾病

兒童過敏疾病有增加的趨勢

        近年來因為環境及生活方式的西方化,過敏疾病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其中以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最為常見。我們曾經針對台北市十二歲以下兒童做過調查發現:氣喘盛行率約為百分之十至十五,過敏性鼻炎約百分之十五至二十,與十年前相較,患者人數幾乎成倍數上升。

病原因與症狀

        過敏疾病的致病機轉相當複雜,簡單的說一是遺傳因素,一是環境因素。當有過敏體質的人接觸過敏原(如塵、蟑螂、花粉、貓狗短毛、黴菌等)後,體內會引發一連串的免疫反應,包括IgE抗體大量製造,嗜伊紅性白血球增加,肥大細胞活化並釋放過敏素(如組織胺等)。若發生在氣管則產生肌肉收縮、分泌物增加、黏膜腫脹等病理變化。臨床上,小朋友則以咳嗽、胸悶、喘鳴來表現;若發生在鼻腔,則產生鼻子癢、打噴涕、流鼻水、鼻涕倒流、鼻塞等鼻炎的症狀;若發生在皮膚,則出現癢疹。除了過敏原外尚有一些屬於非過敏原的刺激物,如二手菸、病毒感染、乾冷的空氣、溫度的變化等亦可在這些小朋友敏感的黏膜及皮膚上引起過敏症狀。這也說明了為什麼過敏疾病特別好發於感冒盛行及溫差大的秋冬季節。

別錯將過敏當感冒

        在門診,我們常會發現一些患有呼吸道過敏的小朋友長久以來一直被當作感冒來治療,媽媽抱怨小朋友長期服用感冒複方藥物。確實,呼吸道的過敏症狀與上呼吸道感染(即感冒)的症狀非常相似。因此,如果發現小朋友常常感冒,或是感冒症狀不易痊癒時,就必須考慮是否有過敏的問題。簡單的區別:單純的過敏並不會引起發燒的症狀,且過敏的症狀好發於半夜及清晨。診斷過敏疾病,除了臨床症狀外還需詢問家中成員(父母親)是否也有相同的過敏傾向,因為過敏體質是會遺傳的。此外,實驗室數據(如過敏指數IgE)可提供客觀的依據。目前更可藉血清檢查而得知對何種物質過敏。治療過敏疾病,最重要的是找出過敏原並且避免它。舉例來說,塵是台灣最常見的過敏原,以動物(包括人類)的皮屑及毛髮為食物,因此家中容易積灰塵的地方其塵量亦高。當病童確定對塵過敏時,應當確實清潔家中環境,絨毛玩具、地毯、布窗簾皆應盡量避免。一般而言,食物方面的過敏較易引起皮膚的症狀。若父母親皆是過敏疾病患者,小朋友出生後應該延遲食用容易引發過敏的食物,如花生、蛋白、堅果類食物、蚌殼類、海鮮等,或是使用水解嬰兒配方奶粉。另外,也應該避免非過敏原刺激物。

過敏的藥物治療

        若小朋友產生過敏症狀,如喘鳴、咳嗽、鼻塞等,這時身體器官已有發炎情形,就必須根據侵犯部位投予不同的藥物治療。治療藥物大約分為二大類:一類是症狀解除的藥物(如氣管舒張劑、抗組織胺),另一類是抗發炎藥物(如類固醇、發炎激素阻斷劑)。何時需使用那類的藥物?何時需合併使用?要使用多久?就必須依靠過敏氣喘專科醫師的評估。依照疾病的嚴重程度有時需長期使用藥物,幸運的是目前藥物的研發相當進步,皆朝著方便使用及減低藥物副作用的目標努力。以氣喘病患使用最多的類固醇為例,已經被設計成局部作用的噴劑或吸劑,如此除了可使藥物直接作用於氣管黏膜外,更可降低全身的副作用而適合長期使用。國外大規模長期的追蹤顯示連續使用類固醇吸劑一至兩年亦不會對兒童身長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假如懷疑小朋友有過敏症狀時,應當尋求正規專科醫師的協助。有了正確的診斷及適時的藥物治療當可避免即時的危險及併發症的產生。

日常生活中如何防範過敏原

        小朋友的過敏疾病會不會痊癒?這是父母親非常關切的問題。其實若平時多注重環境的清潔,減少暴露於刺激因子,一旦疾病產生能即早就醫治療,規則使用藥物並與醫護人員配合,那麼,器官的損害將可降到最低。就氣喘小朋友來講,約百分之八十以上病童在青春期過後氣喘即不再發作,預後可以說是相當不錯。

  最後,我們來談談過敏兒童日常生活應該注意的一些事情。除了環境控制及避免接觸過敏原和刺激物外,飲食上儘量避免油炸食物,因為實驗發現長期以油炸食品餵食老鼠後,老鼠體內分泌過敏激素的細胞會大量增加。適度的運動是值得鼓勵的,因為它可加強體能增進肺活量,但是有呼吸道過敏的兒童應避免於乾冷的環境下從事劇烈運動,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小朋友則避免在加了大量消毒藥水的游泳池內游泳。運動前的暖身運動是必要的,有時候甚至需要一些簡單的藥物(如氣管舒張劑)幫忙,以確保不會因為運動而誘發或加重過敏症狀。坊間一些號稱具神奇療效的健康食品,因成份不明亦缺乏實際臨床評估,所以,以醫師的立場是不建議使用。其實過敏疾病並不可怕,如果你能了解它,面對它,就可輕鬆的避開它。

2015年9月11日 星期五

夏季小兒常見疾病

 在炎炎夏日中,多數家長會安排各項活動,讓孩子度過一個充實又愉快的暑假,同時也會擔心在酷暑的煎熬下,是否會讓孩子過於疲累,甚至染上疾病。不可否認的,夏天的確是各種傳染病和意外事件的好發季節,但是,只要家長事先有一些認識,自然可以做好預防措施。

中暑
  幼兒體溫調節中樞尚未發育完全,加上身體體積小,相對的與環境接觸的表面積較大,易受環境溫度影響而中暑。中暑時,體溫會上升、皮膚發燙、噁心、嘔吐、四肢虛弱甚至會暈倒而失去知覺。一旦發生類似中暑的症狀,要讓患者平躺在涼爽通風的環境,移除身上多餘的衣服,再以電風扇強力吹風,或用冷毛巾擦拭身體,達到溫度降低的效果,並應迅速送醫。
  中暑是可以預防的,在出門前,先注意一下戶外的溫度和溼度,如果室外溫度超過攝氏30度、溼度高於60%時,應避免戶外活動。
 
夏季熱
  夏季熱主要發生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常見於6個月大到3歲的嬰幼兒,孩子常常在夏天會莫名其妙發燒,溫度大多在38度左右,不超過39度,而且幾乎天天發燒。
  夏季熱有反覆發燒的現象,真正病因不清楚,一般認為是幼兒的中樞神經發育尚未成熟,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失常,使得幼兒體溫會隨著外界環境溫度的變化而改變。病兒的體溫在炎夏中發燒可持續數月,入秋後,發燒自然消退。夏季熱的病兒有時會食欲不振、睡眠不好、變得很愛哭鬧。
  夏季熱最簡單有效的處理方法是吹冷氣,不必藉助退燒藥。將室溫調至攝氏26度左右,很快就可使體溫降到38度以下。穿著以涼爽、吸汗、透氣的棉質衣服為主,另外,適當的補充水分也是很重要的。
 
腺病毒
  腺病毒是生活中最常見的病毒之一,這類病毒在攻擊人類後,會寄居在淋巴腺內,造成淋巴腺發炎,因此,稱為腺病毒。
  腺病毒中的8、19、31型,感染後會造成結膜炎,也就是很多人游泳後得到俗稱「紅眼睛」的流行性角結膜炎,除了流淚、燒灼感、結膜充血、耳前淋巴腫等症狀,還可能伴隨咽炎、發燒、喉嚨痛等症狀,一般在10天後消失。
  腺病毒第40、41型,常在2歲以下兒童造成腸套疊;這是因為病毒造成腸道附近的淋巴腺腫大,原本運作的腸道無法正常蠕動,成為大腸包小腸的情況。症狀是間歇性腹痛,病症嚴重時會解出草莓果醬般的大便。
 
腸胃炎
  腸胃炎中,沙門氏桿菌感染則盛行在夏季;病毒性腸胃炎常見的是輪狀病毒感染,秋冬季較盛行。典型的輪狀病毒有「燒、吐、拉」症狀,沙門氏菌腸炎則以「發燒、腹瀉、大便帶有黏液和血絲」居多。輕微的急性腸胃炎患者,約1至2天可以恢復;較嚴重者,會出現血絲黏液便、高燒不退、腹部絞痛等情形,症狀可能持續一週左右,通常細菌性腸胃炎較嚴重,也較易出現腸胃出血、腸穿孔破裂、腹膜炎等症狀。年齡越小,合併症的機會越多。
  若家中有孩子出現腹瀉或嘔吐、高燒不退、活動力差時,要及時就醫,在接受診療中,家長也要注意孩子是否有小便減少、乾哭無淚、皮膚乾燥無彈性、嬰兒前囟門凹陷等脫水現象。補充水分為第一要務,有的家屬會想要趕快止瀉,但是止瀉劑容易造成不繼續排便的假象,反而會延緩病菌排出體外。3個月以下的嬰幼兒、免疫力缺陷患者及嚴重感染者得到沙門氏桿菌腸炎時,必須給予適當的抗生素治療。
  在食物方面,成人拿過生雞蛋,如果沒有把手洗乾淨,又去泡牛奶或餵食,很容易使扺抗力弱的幼童遭受感染。所以,千萬不可讓孩子吃未經煮熟的雞蛋,餵食孩子前一定要把手洗乾淨。煮開水要持續煮開5分鐘以上,再灌裝到熱水瓶,才能完全將沙門氏菌殺死!
 
登革熱
  登革熱病原體叫登革病毒,依抗原性的不同共分有四型登革病毒。病毒主要藉由帶有登革病毒的病媒蚊(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叮咬人體而傳染給人。人與人之間並不會互相傳染,但若這兩種蚊子叮了登革熱患者,蚊子就可能帶了病毒,並且終生具傳染病毒給人類的能力。
  典型登革熱的症狀包括發燒、前額頭痛,噁心、全身倦怠、後眼窩痛、肌肉痛、骨頭和關節酸痛、皮膚疹等。曾經感染登革熱的患者,若再次感染不同類型的登革熱病毒,便有可能引發登革出血熱或登革休克症候群,病患除了上述登革熱症狀外,還會合併出血症狀及休克現象,死亡率相當高。
  幼兒若得到登革熱,其症狀不會像成人那麼明顯,所以小兒登革熱的診斷並不容易,因此預防就顯得相當重要。目前登革熱並無預防針可供施打,最主要的預防方法就是避免被病媒蚊叮咬,居家環境可安裝紗窗、紗門,外出戶外穿長袖衣服與長褲,以及在裸露部位噴防蚊液……等,也要避免出入高感染地區。另外就是配合衛生單位實施社區病媒蚊密度監測,做好病媒蚊孳生源清除工作。

2015年9月3日 星期四

預防感冒發燒 7關鍵吃出免疫力

又到了夏轉秋的季節交替之時,天氣忽晴忽雨、忽熱忽涼,許多抵抗力差的小孩子,每隔半個月至2個月就出現感冒、發燒、頭暈、流鼻水等不適症狀,看得爸爸媽媽好心疼!專家表示,雖然發燒不代表免疫力差,但若能透過飲食方式調節免疫功能,有助預防感染而生病感冒,也能幫助病童更快打敗病痛。



容易發燒的人,代表免疫力差?
人體會發燒代表有感染細菌或病毒的問題,但對小朋友來說,除非發燒時有出現抽筋的後遺症,否則發燒不見得是件壞事,反而可以增強人體對抗病菌和殺菌的能力。

通常免疫功能越好的人,對於感染引發的發炎反應越明顯。不過,並非所有遭受感染的人都會出現發燒反應,臨床發現同樣的疾病下,有些小孩子會發燒且輕重程度不一,有些小孩子卻不會發燒,主要差異原因就在於個人體質,與免疫力好或差的關係不大。
免疫力差易感染 飲食增強免疫防感冒
雖然發燒是人體免疫系統遭受外來有害物質侵犯後的正常反應之一,但小孩子因發燒而病厭厭、吃不好、睡不好的模樣,還是讓許多爸媽心疼不已。對此,大千綜合醫院營養師詹淑雲表示,均衡且優質的飲食,適度的運動與曬太陽,可以全面增強幼兒的免疫系統,免疫系統健全,就能抵抗致病的細菌和病毒,保護身體不被外來的有害物質侵犯,遠離疾病。

【吃出好免疫力】

人體透過複雜的免疫系統,抵抗外來病菌,免疫力差的幼兒,容易遭受致病的細菌或病毒感染而生病,如何透過飲食的方式提升幼兒免疫力?
詹淑雲營養師提供以下飲食秘訣。
1.母乳哺餵保護多:母乳營養價值高,建議哺餵至少6個月,6個月以下的新生兒,自體的免疫系統尚未成熟,母乳中含有多種免疫球蛋白和乳鐵蛋白,是寶寶最天然的營養來源,可保護人體免於病原體的威脅,抵抗病原的入侵,提升幼兒免疫力。
2.良好習慣我最棒:寶寶46個月開始添加副食品之後,要建立良好且不挑食的飲食習慣,應多攝取天然食物,減少加工食品。過多的油脂會抑制免疫力正常運作;過多的糖類會抑制白血球的活動力,降低免疫力。
3.彩虹蔬果天天有:天然蔬果裡含有豐富的植物生化素,不同顏色的蔬果蘊含著不同的營養素,可增強免疫力。維生素A的蔬果,可保護黏膜組織的完整,預防口腔、消化道、呼吸道受感染;缺乏維生素B6時免疫系統會退化;維生素C是白血球細胞主要成分,可減少病毒入侵;菇類中富含豐富的免疫成分「多醣體」,可提高人體巨噬細胞吞噬細菌的能力,增加免疫細胞的數目和活性,增強免疫力。
4.好菌多多顧腸胃:腸道益菌可刺激巨噬細胞及淋巴細胞產生免疫球蛋白、干擾素、抗腫瘤因子等免疫因子。
5.優質蛋白好吸收:蛋白質是構成白血球和抗體的主要成分,可促進生長、建造及修補組織、維持上皮組織健康,防止病菌侵害、維持正常白血球吞噬作用、促進抗體形成,抵抗疾病。
6.維生素D不可缺:足夠的維生素D有預防病毒侵擾的能力。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的維生素,可以直接從食物中攝取,例如新鮮的魚(如鮭魚,鮪魚和鯖魚)、蛋黃、肝臟、乳品或魚肝油等。不過,大多數食物的維生素D含量都不高,建議可配合照射陽光而補充身體所需的維他命D7.飲食不忘補充鋅:鋅可以幫助細胞核內核酸DNARNA的合成,尤其對免疫系統中的白血球有增強的作用;鋅缺乏時會造成淋巴球數量不足,降低免疫細胞攻擊細菌、病毒的能力。常見含鋅的食物,包括堅果類,牡蠣、蟹貝類、肝臟、肉類、蛋類、牛乳、小麥胚芽、葵瓜子和黑芝麻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