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
2014年7月31日 星期四
大腸急躁症
大腸急躁症指的是患者大腸的異常收縮,導致患者有腹痛、飽脹感,想上廁所卻解不乾淨;大便稀軟,或細如鉛筆的成形;一天得上好幾次廁所或有時好幾天才上一次廁所。
是屬於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腸胃障礙疾病,在台灣的發生率大約是10~20%,女性稍多於男性,任何年齡層皆可見,一部份的病人會隨著年紀的增長,症狀逐漸減緩或消失。
最主要的症狀是腹痛,特別是下腹部脹痛,通常發生在白天,晚上及睡覺後較不會發生;腹痛常於排便或排氣後減輕消失。 女性病人常於月經前後或性交後引起下腹痛。
腸躁症的腹痛會伴隨著排便的習慣改變,可能是腹瀉或便祕,或者二者交替出現。
其中一類的病人常會有裹急後重的感覺,常在早晨連續排便數次,大量的軟便常夾帶著粘液。但不會出現血便,病人也不會有嘔吐或體重減輕的情形。
另一類的病人則是有排便不完全的感覺,抱怨整天上廁所卻排不出什麼東西。
這些腸燥症的症狀會反覆出現至少三個月以上,有些甚至持續終生之久。
但如果合併有肛門出血、發燒、體重異常減輕、持續嘔吐或是其它部位像是關節、眼睛或皮膚的病變,則可能是腫瘤或發炎的徵兆。
此病的發生通常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在現代忙碌的工商社會裏,很多人的精神處在緊張的狀態,如無法適當調適,常會導致自律神經的失調而產生大腸急躁症。
典型的例子好發於壓力沉重的上班族、接近考期的學生、撫育幼兒的家庭主婦等,症狀多發生在白天工作時。而當這些患者休假或壓力因素解除時,這些擾人的症狀便可以完全消失。
大部份的大腸急躁症其發生與緊張導致的自律神經失調有關,因此治療此病的第一要務就是調整生活方式,避免緊張的因素。可以藉助運動、音樂或藝術的調劑使緊張得到適當的舒解。
另外,飲食方面應多吃含豐富纖維的蔬菜與水果,因為纖維可增加糞便的體積,降低大腸管腔內的壓力,進而減輕症狀。
藥物方面,可使用輕度鎮靜劑及植物纖維製劑來減少腸胃道痙攣的發生,使症狀得到緩解。
腸躁症自我檢測
□ 常會有反覆的下腹痛,腹脹、腹鳴。
□ 排便次數增加或減少
□ 排便後症狀減緩
□ 排便感覺改變
□ 大便形態改變
□ 大便中有黏液
□ 噁心、消化不佳等胃病症狀
致病原因:
1.腸道蠕動功能障礙:
部份患者之腸道蠕動緩慢,部分較快,另有部分患者為快慢交替出現,型態多變。
2.感覺異常:
許多研究發現,當直腸或乙狀結腸中置入氣球,開始打氣時,腸躁症患者會比正常人在較小的打氣量或壓力下即感到不適或疼痛。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小腸,甚至食道。導致腸道過度敏感之作用處,可能在於:
3.情緒因素:
焦慮、緊張等人格特質,心理壓力及情緒等是否會造成大腸激躁症,仍有許多爭論;但是據一些研究指出,
大腸激躁症患者罹患焦慮症或歇斯底里症的盛行率是正常人的2倍,憂鬱症是3倍,而慮病症則是6倍。急性壓力對腸道蠕動力的影響上,
正常人與大腸激躁症患者並無不同,但是在長期壓力下,則會增加後者的蠕動力;
所以綜言之,壓力、情緒及心理因素雖不是大腸激躁症的病因,但是卻可誘發其發作。
4.腸道內容物:
包括食物、細菌、脂肪、纖維、腸內氣體等,均會影響腸道蠕動力而造成各種不適
臨床上可見到三大類症狀
1. 慢性間歇性腹瀉
一般都沒有腹痛腹瀉大多發生在早上起床或早餐後,在三、四次很軟的大便或有夾雜一些黏液後,大多不會有不舒服的感覺;
有些人會有像「鉛筆樣」細細的軟便,這情形可能持續數週或數月,然後有段時間自然就好起來了!
2. 慢性腹痛及便祕
間歇性會有腹部絞痛,大多在左下腹痛,在排氣或排便後腹痛自然消失,患者也常有腹部脹氣的情形。
3. 腹瀉及便祕交替的出現
以上兩種情形反覆的交替發生。其他症狀包括上腹痛、排氣過多、背痛、無力、心悸等,但較少見。
調整生活方式
1. 改變飲食習慣:不談公事、輕鬆進食、細嚼慢嚥。
2. 改變食譜:不吃乳製品、油脂食物、酒精、咖啡因的飲料。低脂、少糖、少鹽、適度的蛋白質、高纖維食物。
3. 生活減壓:壓力與腸子的蠕動有密切的關係。勤練肌肉鬆弛術、靜坐,平衡身心靈。
4. 天天運動:運動除了強身之外,更可以放鬆心情,消除鬱悶的情緒,強化腸胃的機能。
5. 正常的作息、充足的睡眠。
6. 改變個性:改變對事物的看法與態度,降低標準,隨遇而安,腸胃自然沒承受太多的壓力。
7. 少量多餐:選擇低脂肪高醣類的食物,如:通心麵、米飯、全穀類、穀類製品水果和蔬菜。
8. 乳酸菌:改變並修復腸道菌叢生態,維持正常的蠕動及代謝功能。
患者必須瞭解這情形只能以生活調適及藥物幫助緩和症狀,但不能根治,並學習去適應,不要把它看得太重。
對有明顯症狀的患者,可針對症狀使用藥物以減輕症狀,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