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0日 星期二

[夏季剋星] 杜絕登革熱

臺灣位於亞熱帶地區,像這樣有點熱、又有點溼的環境,正是蚊子最喜歡的生長環境,所以如果稍微不注意,很容易就會成為登革熱流行的地區。
登革熱( Dengue fever),是一種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這種病毒會經由蚊子傳播給人類。


登革病毒並不會直接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互動而傳染,而是透過病媒蚊(主要是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在叮吮了帶有登革病毒的人體血液後,登革病毒進入蚊體體腔,又進入蚊子的唾液線,當牠再叮吮其他人體之後,就會將登革病毒帶到另一個人的身體體內,使得另一個健康的人也會受到登革熱的感染。

台灣主要傳播登革熱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及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這些蚊子的特徵都是身體是黑色的,腳上有白斑。其中埃及斑蚊的胸部兩側具有一對似七弦琴的縱線及中間一對黃色的縱線,喜歡棲息於室內的人工容器,或是人為所造成積水的地方;白線斑蚊則是中胸楯板部位中間,有一條白色且明顯的縱紋,並比較喜歡棲息於室外。一天叮咬人的高峰期約在日出後的1-2小時及日落前的2-3小時,此時外出時可要特別留意!


典型登革熱的潛伏期約為3至8天(最長可達14天)

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有些人感染登革熱時,症狀輕微,甚至不會出現生病症狀。而典型登革熱的症狀則是會有突發性的高燒(≧38℃),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及出疹等現象;然而,若是先後感染不同型別之登革病毒,有更高機率可能成為「登革出血熱」,登革熱出血熱除上述典型登革熱症狀外,另會有明顯的出血傾向,如果沒有及時就醫或治療,死亡率可以高達50%,所以民眾可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登革熱是一種「社區病」、「環境病」,且病媒蚊對於叮咬對象並無選擇性,一旦有登革病毒進入社區,且生活周圍有病媒蚊孳生源的環境,就有登革熱流行的可能性,所以民眾平時應做好病媒蚊孳生源的清除工作。此外,民眾平時也應提高警覺,了解登革熱的症狀,除了發病時可及早就醫、早期診斷且適當治療,亦應同時避免再被病媒蚊叮咬,以減少登革病毒再傳播的可能。

一般民眾的居家預防:
家中應該裝設紗窗、紗門;睡覺時最好掛蚊帳,避免蚊蟲叮咬清除不需要的容器,把不用的花瓶、容器等倒放。家中的陰暗處或是地下室,可噴灑合格之衛生用藥,或使用捕蚊燈。家中的花瓶和盛水的容器必須每週清洗一次,清洗時要記得刷洗內壁。放在戶外的廢棄輪胎、積水容器等物品馬上清除,沒辦法處理的請清潔隊運走。平日至市場或公園等戶外環境,宜著淡色長袖衣物,並在皮膚裸露處塗抹防蚊液(膏)。

由於目前沒有特效藥物可治療登革熱,所以感染登革熱的患者,一定要聽從醫師的囑咐,多休息、多喝水、適時服用退燒藥,通常在感染後兩週左右就可自行痊癒。
此外,對於較嚴重的患者,一般會採「支持性療法」,就是提供患者抗生素,或是注入營養液等藥物治療,藉這種方式來協助感染登革熱的患者恢復體力或增強抵抗力。

建議民眾應加強自身的防蚊措施,並積極清除積水容器,杜絕病媒蚊孳生才是防治登革熱的根本之道。

*~夏爾聯合診所與您一同關心身體健康問題~*
文章及圖片資料:http://www.cdc.gov.tw/diseaserel.aspx?treeid=7E28957DA254AA0B&nowtreeid=7EBACE3C9CDC8E93&id=77BFF3D4F9CB7982

2013年7月24日 星期三

[腸病毒] 孩子們的頭號敵人

最近診所多了很多腸病毒的案例,范振華 主治醫師想要讓一般民眾了解腸病毒,進而有效達成預防腸病毒,讓家中的孩童可以健康上學去。


首先初步認識腸病毒: 腸病毒為一群病毒的總稱,包含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A型及B型、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60餘型,近年來又陸續發現多種型別,依據基因序列分析結果將之重 新歸類,分為人類腸病毒A、B、C、D型,其中腸病毒71型被歸類於人類腸病毒A型。臺灣全年都有腸病毒感染個案,以 4到9月為主要流行期。

主要傳播途徑:
腸病毒的傳染性極強,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的分泌物而受到感染。

發病的症狀:
腸病毒可以引發多種疾病,其中很多是沒有症狀的感染,或只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常引起之症狀為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有些時候則會引起一些較特殊的臨床表現,包括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等。

腸病毒可以引發多種疾病,其中很多是沒有症狀的感染,或只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常引起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及疱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有些時候則會引起一些較特殊的臨床表現,包括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肢體麻痺症候 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等。



潛伏期:
腸病毒感染的潛伏期大約2至10天,平均約3到5天,發病前數天在喉嚨及糞便都有病毒存在,即開始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可達8到12週之久。


預防方法:
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但可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動作,有效降低感染的機會。腸病毒的預防方法如下:
1.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2.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昇免疫力。
3.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
4.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
5.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6.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兒及幼童。
7.新生兒可多餵食母乳,以提高抵抗力。
8.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經常清洗、消毒。
9.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



了解腸病毒的構造,潛伏期,環染途徑,發病症狀等,不過,相信家長們還是會比較擔心若感染了腸病毒,應該如何處理和就醫吧。

目前腸病毒並沒有特效藥,絕大多數患者會自行痊癒,對於腸病毒重症患者之治療,只能採取支持療法。
如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請務必立即送至醫院接受適當治療,以免錯失黃金治療時間。

如還有任何疑問,歡迎撥打(02)2325-5508 夏爾診所將會由專人為您諮詢。

夏爾診所與您一同關心身體健康問題~*

2013年7月21日 星期日

[醫師專欄] 認識夏日中暑

作者 范振華 主治醫師

炎炎夏日,許多人以為大啖冰品,或是,不停喝冰涼飲料就可以避免中暑。我們首先要證確認識中暑,才能有效避免中暑的發生。


一般人最常受到熱急症的困擾,種類包括:熱昏厥、熱抽筋、熱衰竭與熱休克(中暑),中暑是熱急症最嚴重的情況,醫學上有典型及異常中暑之分。
「典型中暑」主要發生在夏季,主因是「人體無法即時散熱」。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疾病、年老,或服用反副交感神經生理作用藥物的人,散熱能力較弱,若體內熱量增加,更不易散熱。
而「異常中暑」主要出現在劇烈運動後的年輕人身上,因運動後「體內熱量驟增」。另外,在潮濕、悶熱環境下,如田裡或工地勞動者,頂著烈陽,體內熱能快速增多,也易異常中暑。
為何會說吃冰品無法有效避免中暑呢? 若因夏日環境潮濕,體內不易散熱而中暑,我們稱之為「外濕」;另外,若因天熱貪涼,飲用冰品或多吃生冷瓜果,影響我們脾胃運作,則稱之為「內濕」。濕邪致病多令人四肢沉重無力、食慾不振、胸悶、腹脹、噁心嘔吐、便肢軟或伴腹瀉。

那我們應該如何預防中暑呢? 
1. 儘量不要在陽光下曝晒,避免最熱的時段外出。若情況非得外出,則儘可能穿著淺色服裝或是寬鬆衣物,可以助於散熱。

2. 若從高溫的室外要進入室內時,不要一下子就躲進冷氣房或猛灌冰水,建議採循序漸進的方式,讓我們的身體可以慢慢調適。

3. 如有出現中暑徵兆,可以先在陰涼的環境休息,以及用物理方法,如向身體灑水等方式降溫。我自己和家人外出,也會攜帶濕紙巾,天氣若太熱,可以用濕紙巾擦拭皮膚,達到降溫的效果。

4. 若身體大量出汗,要時常補充足量的水分和電解液,或可服自製0.1~0.2%的生理鹽水(1公升常溫開水,放入1/4~1/2茶匙的食鹽),也可喝一些運動飲料,但建議不要直接食用鹽巴。

5. 若有任何昏厥前的不適症狀,要及時躺下或坐下,讓身體可以休息。

6. 平時可多喝綠豆薏仁湯、桂花酸梅湯,或以薄荷葉與紫蘇葉各100克放入浴缸中浸洗,都有助身體散熱。
夏爾診所:(02)2325-5508 
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265巷54號




2013年7月15日 星期一

[時事] 預防 看到閃電就要躲

最近一到下午就開始會有雷陣雨,雖然住在都市裡面,看到那驚人的閃電跟震撼的雷聲,不免感到害怕。前幾天在高雄發生了救生員在海水浴場做訓練,不幸遭雷擊,造成一死三傷的悲劇。

醫界估計,台灣平均每年約三到四人死於雷擊,受傷人數十倍,提醒民眾戶外看到閃電就要躲,離開水域,打雷過後半小時再活動。

高雄市港都水上救生協會今天在西子灣海水浴場進行救生訓練,突然遭遇雷擊,造成一人死亡、三人受傷。

台北醫學大學北醫附設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主任高醫師表示,愈接近赤道國家,落雷及雷擊事件愈常發生,北半球一年之中以五至九月、中午到下午最常發生。

據美國急診野外醫學委員會統計,美國每年四十人遭雷擊致死,受傷人數十倍,推估在台灣的死亡人數為三到四人,受傷者不超過四十人。

高醫師說,曾有人估計,人一生當中約有萬分之一機率被雷打到,比中樂透頭彩還容易,所以務必謹記,聽到打雷才要躲,恐怕來不及,看到閃電就該找個山 洞、騎樓、汽車內避一避,也可利用睡袋、墊子等不導電物體墊在腳下阻隔電流,並且身體蹲低雙手抱頭,正在水域活動者應馬上離開,不要置身空曠處或樹下。

他說,神經、心臟最容易受到雷擊傷害,其次依序是血管、肌肉、脂肪、骨骼,當場死亡者往往是神經受損而呼吸抑制、心律不整,其他傷害包括類似中風的下肢癱瘓、白內障導致失明、聽力受損或耳膜破裂、皮膚灼傷等,有的後遺症會恢復,有的卻未必。

夏爾診所也呼籲民眾在暑假期間到觀光地區遊玩時,若遇到雷陣雨,應先找尋遮蔽物躲一下,千萬別因覺得可惜沒玩到而失去自己的生命唷 ^ ^

夏爾診所與您一同關心身體健康問題~

<文章部份擷取台灣新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