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9日 星期三

警戒!大陸沙塵暴來襲 當心鼻過敏加劇

警戒!大陸沙塵暴來襲 當心鼻過敏加劇 
  近年來中國華北地區沙漠化日益嚴重,沙塵暴發生頻率及強度增加,台灣的空氣品質也隨著境外沙塵籠罩下惡化,每年12月至隔年5月期間,是台灣受到大陸沙塵暴影響最明顯的季節。沙塵暴對人體健康有何影響?沙塵除了造成空氣品質變差與能見度降低外,因空氣中的懸浮微粒增加,容易引發過敏性鼻炎、咳嗽、氣喘、眼睛乾癢、皮膚過敏等症狀。

  張太太本來就有過敏性鼻炎,每到季節交替時節,鼻過敏便不請自來,無一次例外,今年春天大陸沙塵暴對台灣的侵害比往年嚴重,張太太的過敏反應也跟著加劇,每天清晨的連環噴嚏聲取代了張先生的起床鬧鐘,整個早上幾乎在鼻涕直流、眼睛發癢中度過,長期下來睡眠品質大幅下滑。

  宏仁診所李宏信醫師對此表示,像張太太這樣的鼻過敏患者近來至門診報到的頻率增加,鼻過敏的發生與鼻過敏神經受刺激有關,在沙塵暴及季節轉換的雙重影響下,除了本身就有過敏性鼻炎的患者症狀加深外,連平時沒有鼻過敏的民眾也或多或少出現過敏反應,可見空氣懸浮微粒挾帶的各種汙染物質、煙塵、病菌對人體健康負面影響程度之大。

  過去治療鼻過敏,大都採用抗過敏藥物或使用鼻噴劑等方式,但患者常在服用含有抗組織胺的藥物之後,易出現嗜睡副作用;至於鼻噴劑的使用,患者則較擔心長期下來類固醇累積及產生抗藥性等後遺症。

  李宏信進一步指出,若想根除鼻過敏的惱人症狀,可將鼻過敏翼管神經截除,就不會再因發癢而打噴嚏;同時將血管叢加以凝固,則鼻黏膜就不會因而充血腫大,造成鼻塞、頭痛,即能達到治療鼻過敏的效果。

  現今醫療技術大幅提升,早期是以掀嘴唇鑿鼻竇的方法,目前採用經鼻孔之鼻內法,目前使用有電波射頻熱透新技術,以特製雷管探頭由鼻孔進入到達鼻腔最後端側上方處,找到鼻過敏翼管神經進入鼻腔的開口處,利用射頻電波儀以低溫熱透方式進行鼻過敏神經截除及血管凝固,此療法安全性高,只要在門診局部麻醉即可進行,術後可立即回到正常生活,接受此療法成效良好,症狀改善七至九成,往常打噴嚏由原來10次改變成為2或3次,患者也大多對成效表示肯定,滿意度高達八成,經由網路病人經驗分享中可瞭解,並也可以得到見証。

  家醫科李政道醫師也提醒民眾,季節交替容易誘發過敏反應,平時應養成運動與規律作息的良好習慣,才能打造強健體質,預防過敏;此外,也要勤勞維護居家環境,避免灰塵堆積,出入公共場所時配戴口罩以降低呼吸道受空氣汙染物的感染與危害,鼻過敏就能真正遠離你!


文章轉自:健康傳媒http://healthmedia.nownews.com/contents.aspx?cid=5,67&id=18807

2015年4月17日 星期五

國際感染管制專家建議,抗旱缺水時期,優先使用酒精性乾洗手液,確保手部衛生

國內目前缺水問題嚴重,48日開始新北、桃園、新竹第三階段限水,民眾抗旱省水之餘,手部衛生更不能忽略,疾病管制署建議,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是減少手上微生物數量最好的方法,但是如果無法取得肥皂和清水的時候,可以使用酒精含量60%95%的乾洗手液清潔雙手,以避免致病菌經由雙手造成感染。
 
第七屆亞太感染管制國際會議(7thAPSIC, 2015)於326日至329日假台北國際會議中心召開,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進行學術研究與經驗分享交換,會中,衛生福利部林次長奏延,亦為國際知名之感染管制專家,針對抗旱缺水時期手部衛生的重要性,與來台參與會議之感染管制專家學者世界衛生組織病人安全聯盟「拯救生命:清潔雙手(Save Lives: Clean your Hands)」活動倡議人Dr. Didier Pittet 、國際感染管制會議共同主席Dr.Andreas Voss 及瑞士日內瓦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Prof. Stephan HarbarthMD, MS)等進行討論後,均建議在抗旱缺水時期,優先使用酒精性乾洗手液,清潔雙手。
 
疾管署表示,清潔雙手時至少需使用23毫升的酒精性乾洗手液才有效,約須花2030秒才搓的乾,因此搓乾的時間長短也能用來判斷使用的酒精量是否足夠。正確使用酒精性乾洗手液,可有效殺死許多微生物,達到清潔雙手的目的,因此在抗旱缺水時期,建議民眾可準備酒精性乾洗手液,清潔雙手;亦建議餐飲業者也要提供乾洗手液,共同維護民眾的健康與食的安全。並呼籲全民一起做好省水兼防疫,平安度過缺水期。
 
依據食品藥物管理署說明,酒精性乾洗手液產品若作為醫療用途,如殺菌、消毒、手術前消毒等用途,應以藥品列管;若作為一般手部、皮膚清潔之非醫療用途使用,得以一般商品列管,但不得宣稱醫療效能(如:殺菌、消毒等)。因此民眾在選擇酒精性乾洗手液產品時,建議注意產品的酒精成分含量是否在建議的60%95%內;目前約有27項乾洗手液產品已取得衛福部食藥署核發之藥品許可證,民眾也能在一般通路購買到以一般商品販售之含酒精成分乾洗手液。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2015年4月6日 星期一

認識心血管疾病

遠離十大死因排行榜
 
 
知名作家施寄青因心肌梗塞猝逝的消息,再度讓名列國人十大死因前3名之列的心血管疾病備受重視,慨嘆人生無常之餘,注意一些身體上的小訊息就能讓你免於威脅。

經常讓人措手不及的心血管疾病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日常生活中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及早預防,避免遺憾發生呢?

心臟 & 腦血管疾病
名列十大死因2、3 名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102年國人十大死因,心臟疾病與腦血管疾病分別名列第2、3 名,由此可見心血管疾病已經嚴重威脅國人的健康,萬萬不可輕忽。到底「心血管疾病」是什麼呢?心血管疾病又稱為「循環系統疾病」,所謂的循環系統指的是人體內運送血液的器官和組織,主要包括心臟、血管(包含動脈、靜脈、微血管)。簡單來說,任何影響心臟血管系統的疾病都可稱為心血管疾病,進而造成心臟、腦部與周邊血管病變,像是心臟病、高血壓、高血糖、中風、心肌梗塞等。

心血管疾病低齡化  心血管病變引發的中風或心肌梗塞等,往往發生突然,讓人措手不及,但如果您以為心血管疾病只是老年人的專利,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從家族病史、年齡大小、飲食習慣、生活態度、空氣污染、工作壓力、氣溫高低到老化程度等原因,都與心血管疾病有相當大的關聯,換句話說,生活中存在危機因素越多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就越大。

  雖然老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關鍵之一,卻不代表年輕人就不會有患上心血管疾病,臨床上已出現青少年的血管相當於高齡者的老化程度案例早已屢見不鮮,再加上現代社會競爭激烈,許多上班族因為工作壓力大、長期處於情緒緊張或抑鬱的狀態,飲食上又經常大吃大喝,卻無法定時規律運動,甚至下班後還需要應酬,免不了抽菸、喝酒、熬夜等,導致身體出現「三高」的警訊,這些不良生活習慣,更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

  此外,從臨床研究也發現,當血中總膽固醇值每升高20mg/dl,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罹患率就增加17%,可見體內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值高的人,即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因此想要遠離心血管疾病,可以先從控制這些對健康造成影響的因素著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時常保持好心情,避免緊張、焦慮和憂鬱等負面情緒,降低血管受到損害的機率,都是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方法。

您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群嗎?您有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嗎?快來檢測一下!
肥胖:肥胖會加速動脈硬化,並造成心臟負荷過重,如果您是屬於體型肥胖的人,心臟病、腦中風發作的機率會比一般人更高。
糖尿病:糖尿病會加速血管壁的增厚及硬化,進而引起腦中風、心肌梗塞。
年齡:隨著年齡的增加,腦血管會逐漸硬化、狹窄,容易引起腦血管阻塞或破裂而引發中風。
抽菸:香菸含有尼古丁成分,會促使心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心律不整等現象出現。
生活&遺傳:
缺乏運動、過量攝取鹽、咖啡及茶、酗酒和家族遺傳等,都是造成腦中風、心肌梗塞的高危險因子。

瞭解心血管疾病症狀
掌握治療黃金時間
看似難以預測的心血管疾病,其實還是有症狀可循的,事先知道這些發作前的徵兆,將有助於搶得治療的先機。
1. 心悸
  心悸會讓患者自我感覺心臟跳動快速、不整或搏動有力,檢查時則有心跳頻率過快、過緩或不齊的現象。
2. 呼吸困難
  呼吸困難會讓患者感覺呼吸費力,檢查時出現呼吸次數增多,動作快而幅度加大的徵兆。
3. 紫紺
  紫紺屬於體徵的表現,也就是黏膜和皮膚呈現青紫色。
4. 眩暈  眩暈會使患者自覺周圍景物或自身在旋轉及搖晃,發作時常伴有平衡失調、站立不穩及噁心、嘔吐、面色蒼白、出汗、心動過緩、血壓下降等症狀。
5. 暈厥
  暈厥是由於一時性的腦缺血、缺氧所致,在發生意識喪失前常伴隨著面色蒼白、噁心、嘔吐、頭暈、出汗等現象。
6. 疲勞
  疲勞是各種心臟病常有的症狀,當心臟病使血液循環不暢,新陳代謝的廢物即可積聚在組織內,刺激神經末梢,令人產生疲勞感。

改變生活習慣
拒絕心血管疾病上身
除了認識心血管疾病發生的病徵之外,改變生活習慣是更積極實際的預防,現在就從飲食、運動開始進行,別讓心血管疾病找上您!要怎麼做呢? 5 項原則建議給您:

Rule1. 飲食三多三少
三多:多吃蔬果和全穀類、多吃深海魚肉、多攝取大豆蛋白質。
三少:少飽和脂肪、少熱量、少鹽。
Rule2. 多運動
每天進行30 分鐘的有氧運動,如:游泳、慢跑、快走、騎腳踏車等,可常保心血管健康。
Rule3. 戒煙根據統計,戒煙能減少5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在戒煙後3 年,罹病率就和從未抽煙者相當。
Rule4. 學習放鬆據研究顯示,壓力會增加腎上腺素的分泌,使血壓升高,也會活化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促使心血管疾病發作,因此平時應學習緩和情緒、以輕鬆的心態面對壓力,並且經常保持開朗的心情。
Rule5. 定期健康檢查40 歲以上應每年定期進行健康檢查,隨時監測自己的健康狀況,而有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人,至少應每個月追蹤檢查1 次,以了解病情是否控制良好。
Rule6. 補充充足水分
寒冷氣候會讓人減少飲水,但水分不足會增加血液黏度,提高血管栓塞的機會,因此適時補充足夠的水分也很重要。
 
 
吃對食物也能對抗心血管疾病
玉米:玉米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人體脂肪及膽固醇的正常代謝,可以減少膽固醇在血管中的沉積、軟化動脈血管。
番茄:可消除自由基等體內廢物,保護血管彈性,有預防血栓形成的作用。
蘋果:所含營養成分可促使體內脂肪分解,對延遲和預防動脈硬化有明顯作用。
海帶:海帶中含有豐富的岩藻多糖、昆布素,能防止血栓並降膽固醇、脂蛋白,抑制動脈硬化。
茶:含有茶多酚,能提高抗氧化能力,降低血脂。
大蒜:含揮發性辣素,可消除積存在血管中的脂肪,具有降脂作用。
洋蔥:含有能使血管擴張的前列腺素A,可舒張血管,降低血液黏度,減少血管壓力。
茄子:含豐富的維生素P,有軟化血管的作用,能保護心血管、降血壓。

資料來源:
中央健康保險署雙月刊第113期


2015年4月1日 星期三

帶狀疱疹已有疫苗了!

帶狀疱疹 (Herpes zoster, HZ),就是俗稱的皮蛇,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疾病,發生率隨著年齡過50歲而迅速遞增,50-59歲成人有超過20%罹患過帶狀疱疹,年齡超過60歲增加到50%以上。而且常會併發疱疹後神經痛 (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
最近有一個新的帶狀疱疹疫苗Zostavax®(伏帶疹®) 在台灣上市,為活性減毒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 疫苗,藉由提升細胞免疫力降低發病風險。其與水痘疫苗相同病毒株,Zostavax○R一劑0.65毫升提供≧19400溶斑形成單位 (plaque-forming units, PFU) 的Oka/Merck株水痘帶狀疱疹病毒 (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Varivax○R一劑僅含≧1350 PFU,Zostavax○R強度是水痘疫苗的14倍以上,且即使已接種過水痘疫苗的人,仍無法預防帶狀疱疹再次發生。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於2006年核准上市,台灣則於2012年核准用於預防50-79歲之成人帶狀疱疹,並於2013年上市。
 
 
療效
過去的臨床試驗結果均顯示Zostavax®可以明顯降低帶狀疱疹發生率及帶狀疱疹後神經痛。2005年Oxman等學者所進行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組之臨床試驗第三期研究 (Shingles Prevention Study, SPS)評估Zostavax®療效,此研究共收納38546位、60歲以上的病人,納入之病人須有水痘病史或居住美國至少30年,若有免疫缺乏症的病人則排除,平均追蹤3.1年的時間,其中比較整體帶狀疱疹的發生率,Zostavax®顯著低於安慰劑組(5.42/千人/年 vs 11.12/千人/年, P<0.001),施打Zostavax®疫苗的人發生帶狀疱疹的發生率為51.3%(95% CI 44.2-57.6),60-69歲為63.9%,70歲以上為37.6%。研究中共107位病人發生帶狀疱疹後神經痛,Zostavax®組有27人,安慰劑組80人,Zostavax®組的發生率顯著低於安慰劑組(0.46/千人/年 vs 1.38/千人/年, P<0.001),整體而言施打Zostavax®後發生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發生率為66.5%(95% CI 47.5-79.2)。
另Kenneth等學者於2012年進行Zostavax Efficacy and Safety Trail (ZEST) 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評估Zostavax®療效及安全性,此研究共納入22439位50-59歲病人,納入之病人須有水痘病史或居住在VZV流行區大於30年,若有免疫缺乏疾病例如HIV癌症等或服用類固醇化療移植藥品等則排除,平均追蹤1.3年。結果發現共有129位 (47%) 發生帶狀疱疹,其中Zostavax®組占23%,安慰劑組占76%,顯示Zostavax®可顯著降低帶狀疱疹的發生率。而疼痛部分,以Zoster Brief Pain Inventory(ZBPI)進行疼痛評估,發現Zostavax®組的疼痛分數較安慰劑組下降73%(95% CI 52.7-84.6%),疱疹後神經疼痛通常會發生在帶狀疱疹感染後的前8天而後逐漸降低,感染帶狀疱疹的病人發生大於兩次且大於3分的疼痛,安慰劑組比例高於Zostavax®組(62.2% vs 57.1%)
 
 
安全性及副作用方面
SPS研究發現Zostavax®組發生非疱疹性紅疹 (3.2% vs 3.3%) 或非注射部位的水痘樣紅疹 (0.1% vs 0.1%)與安慰劑無差異,Zostavax®發生注射部位的水痘樣紅疹 (0.1% vs 0.04%, p<0.05) 顯著高於安慰劑組,最常見的注射部位副作用是紅斑、疼痛、緊繃、腫、皮膚瘙癢。而疱疹樣紅疹 (0.1% vs 0.2%, p<0.05) 及疱疹 (<0.1% vs 0.1%, p<0.05) 則顯著低於安慰劑組。Zostavax®組發生嚴重副作用 (1.4% vs 1.4%)及死亡率 (0.1% vs 0.1%) 與安慰劑無顯著差異。ZEST研究顯示,Zostavax®組的疫苗相關副作用 (65% vs 17.9%) 疫苗施打部位副作用 (63.9% vs 14.4%,) 及疫苗相關全身性副作用 (6.7% vs 4.7%) 皆顯著高於安慰劑組。最常見的全身性副作用是頭痛 (9.4% vs 8.2%),當把頭痛案例排除,則兩組無顯著差異。研究期間共有48位發生致死性嚴重不良反應(1.18/千人/年 vs 1.9/千人/年, p=0.11) 但並非疫苗相關。在長期安全性及耐受性方面,ZEST研究發現施打Zostavax®後42天內(0.6% vs 0.5%)或182天內(2.1% vs 1.9%)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與安慰劑相似。Murray等學者在2011年研究發現施打Zostavax®後的1-42天(1.41% vs 1.12%, RR 1.26, 95%CI 0.91-1.73)或1-182天 (5.68% vs 5.01%, RR 1.13, 95%CI 0.98-1.32),Zostavax®組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與安慰劑組無顯著差異,Zostavax®組有1位發生葡萄膜炎(uveitis),1位發生坐骨神經痛(Sciatica),安慰劑組則是僅1位發生腰椎或頸椎根神經病變(Lumbar Radiculopathy),並無死亡案例報告。
 
 
接種對象及禁忌症
Zostavax®是用在預防50-79歲的帶狀疱疹,並不是用於治療帶狀疱疹或是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所以不適用於急性期,或預防水痘。美國預防接種專家委員會 (Advisory Committee of ImmunizationPractices, ACIP) 建議接種對象為年齡60歲以上健康或慢性病人不論過去是否曾患過帶狀疱疹者,建議只需接種一劑來預防帶狀疱疹和帶狀疱疹後神經痛。
其他禁忌症包括發燒 (>38.5℃)、對此疫苗中任何成份 (明膠、neomycin) 過敏、因急性與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其他會侵犯骨髓或淋巴系統的疾病、HIV/AIDS所引起的免疫抑制、細胞性免疫功能不全而呈現原發性或後天性的免疫不全狀態、未經治療的活動性結核病、目前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包括高劑量的皮質類固醇)。Zostavax®可用於正在使用局部外用性/吸入性皮質類固醇或低劑量之全身用皮質類固醇的病人,或是正在使用皮質類固醇做為補充治療劑的病人,如腎上腺功能不全的病人。
孕婦及小兒部分,由於目前尚未針對Zostavax®進行動物生殖研究,故不確定對孕婦施打Zostavax®是否會造成胎兒傷害,或是否會影響生殖能力。不過,已知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ZV)感染有時會造成胎兒傷害。因此,孕婦不可施打;此外,接種此疫苗後應避孕3個月。因Zostavax®的效價是小兒使用的水痘疫苗濃縮14倍以上,所以也不可用於小兒族群。
癌症病人施打Zostavax®的研究尚在進行中,依據ACIP建議,當白血病、淋巴癌或其他轉移至骨髓或淋巴系統的惡性腫瘤病人,建議在疾病緩解或尚未接受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後3個月才施打Zostavax®。
 
 
結論
帶狀疱疹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疾病,近期有成人的帶狀疱疹疫苗Zostavax®在台灣上市,目前尚無健保給付,病人須自費使用,一劑價格為6000-7000元。經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此疫苗可有效降低帶狀疱疹發生率及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期望能提高病人的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台灣癌症防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