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0日 星期四

台灣團隊領先全球!研發3分鐘快篩「肺炎克雷白氏桿菌」

「快速鑑定肺炎克雷白氏桿菌血清莢膜分型」臨床醫學研究上有重大突破!台灣研究團隊針對肺炎克雷白氏桿菌引起肝膿瘍,發展快速測定檢驗劑,3分鐘就有診斷結果。


前疾病管制署署長張峰義教授所領導及合作研究團隊(包含國防醫學院三軍總醫院、台北榮民總醫院感染科及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發出3分鐘快篩「肺炎克雷白氏桿菌」。三軍總醫院感染暨熱帶醫學科主任林永崇指出,台灣每年約4320人罹患「肺炎克雷白氏桿菌」引起化膿性肝膿瘍,只要合併肺部感染,會有咳嗽和有痰的症狀,所以常常和感冒搞混。


林永崇進一步說明,肺炎克雷白氏桿菌主要引起感染,是革蘭氏陰性桿菌感染的第二位。肺炎克雷白氏桿菌肺炎占全部肺炎8%,居第3位,其死率高達51%~97%。肺炎克雷白氏桿菌菌血症的發生率在25%左右,死亡率達30%。台灣肝膿瘍每年發生率為4320人。

在社區性及院內感染中,以血清莢膜第一、二型為最常見且最嚴重。林永崇指出,台灣的肝膿瘍病例幾乎全由「肺炎克雷白氏桿菌」引起,會出現發燒、噁心、嘔吐、黃疸等症狀,該菌也會引起肺炎、肝膿瘍和泌尿道感染,肝膿瘍更可能併發肝膿瘍等,病原菌若跑到眼部,更有失明風險。 林永崇表示,傳統的血清莢膜腫脹試驗耗時約三天且不精準,分子生物法精準約4小時但成本太高,本快速測定檢驗劑直接以菌株液或膿液,利用免疫色層分析方法,結果精準、成本低廉且快速。這個快速診斷方法重大發現更被國際知名醫學期刊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接受並於105年12月份刊登。

文章來源:台灣團隊領先全球!研發3分鐘快篩「肺炎克雷白氏桿菌」

2017年3月15日 星期三

研究發現以「惡魔的乳汁」消滅超級細菌 也許能挽救抗藥性

隨著細菌的抗藥性越來越強大,世界衛生組織形容耐藥性細菌為「對人類健康、發展和安全的根本威脅」。若置之不理,超級細菌的致命率預計將在 40 年內變得比癌症更高。


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都希望能找出解決耐藥性細菌的方法。在這場對抗細菌的戰爭中,澳洲科學家發現 ,惡魔的乳汁(澳洲袋獾又名塔斯馬尼亞惡魔)中,竟含有一種多肽,能殺死幾種最致命的細菌和真菌,或許是人類對抗細菌的最佳武器。


袋獾,被稱做塔斯馬尼亞惡魔的袋獾,是一種有袋類的食肉動物,分布在澳洲的塔斯馬尼亞一帶,身形像小狗一樣。母袋獾在妊娠 21 天後就產下仍未發育完成的幼子,然後在育兒袋中讓幼子發育,由於幼袋獾在母體外發育,必然接觸大量細菌及真菌,因此科學家預測母乳對幼袋獾的免疫系統發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雪梨大學的科學家研究袋獾的基因後,發現了 6 種天然的抗菌肽,人工複製而用於實驗中,他們原先本對這種抗菌肽不期不待。然而在實驗中,這些物質殺死了幾種具抗藥性的細菌,像是金黃色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出現於大約 30% 的人類鼻子及皮膚上,正常時無害,但若透過傷口進入了血液系統,將有致命的危險。實驗中的另一個實驗對象還有腸球菌,這是一種對萬古黴素會產生抗藥性的細菌。實驗人員表示:萬古黴素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抗生素,如果一個細菌它產生抗藥性,那麼基本上已沒有多少藥物可以選擇了。

實驗人員表示:先前的一項研究發現,母袋獾的育兒袋中有許多種類的微生物漢細菌,潛藏著諸多病原體,但袋中的幼獾袋依然健康,這啟發了科學家的好奇。在袋獾乳汁中的抗菌肽的天然抗生素,能消滅這些超級細菌。雖然所有動物身上都有類似的抗菌肽,這種肽來自於一種稱為「毒蕈鹼」的抗菌家族,是一種天然抗生素,在有袋類動物身上的數量卻特別多:袋獾有 6 種;負鼠有12 種;而人類卻只有一種。

該研究經過 3 年的議題規劃及研究,並將結果刊登於 Scientific Reports,並希望此研究結果可以讓新藥物的研發趕緊開始,來抵抗超級細菌的崛起。而雪梨大學的另一項研究目標也是針對有袋類的無尾熊,在初步分析資料中,發現類似的肽存在其母乳中。研究人員表示:澳洲的有袋類發展出各種保護機制來面對不同的環境、不同的病原體。這其中必定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奧妙。


文章來源:研究發現以「惡魔的乳汁」消滅超級細菌 也許能挽救抗藥性

2017年3月8日 星期三

利用電腦深度學習「基因文法」 發現導致疾病遺傳因子

在本世紀初,科學家第一次完成人類完整的 DNA 序列排序。十多年以來,科學家及研究者一直試圖從這些 DNA 序列中,嘗試找出究竟是何種基因突變會造成疾病的產生?而現今這個令人類上下求索的問題,似乎有望得到解答。


一群加拿大多倫多的研究團隊,利用一項新的電腦運算技術,從中發現了過往無法預測的疾病決定因子,像是自閉症、遺傳性疾病等。這群科學家把 DNA 當做一門困難的、陌生的語言,這種語言具有數以億計的字母,每個字母的組合,都像是未知的祕密等待人們去破解。他們解讀這種語言的切入點,首先是去研究人類細胞讀取 DNA 的方式,並且將所有基因突變的可能性排列出來,以便瞭解這些變化所會造成的疾病。研究團隊認為過往的科學家似乎見樹不見林,只找出會造成疾病的基因突變,但問題是——— 為什麼基因突變就會導致疾病呢?

過往的研究已經得知,在把 DNA 轉換成蛋白質的「RNA 剪接(RNA splicing)」過程裡,若發生中斷或者混亂就會產生疾病。而多倫多的研究團隊卻採取不同的路徑,他們首先檢視由內含子 (intron) 主導的 RNA 剪接過程。過往的的研究只把焦點放在 轉譯為蛋白質的外顯子(exon)突變,卻遺忘雖未被轉譯,但也決定蛋白質生成過程的內含子(intron)。

這項艱難的研究受惠於電腦「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的技術,讓電腦在掃描 DNA 的片段後,讀取相關的基因指令,理解蛋白質的拼貼過程,以及隨後生產的特定蛋白質。「深度學習」夠解讀複雜的生物及藥理關係。研究團隊利用電腦的「深度學習」去尋找 RNA 剪接過程中所產生的錯誤及突變,並且發現預測準確度高達 9 成。包括過去那些已經被完整研究的疾病,像是直腸癌、脊髓性肌肉萎縮症,並且還能預測過去未被了解過的突變。

未來研究團隊預計繼續研究「自閉症光譜(autism spectrum)」。過往已經知道的自閉症光譜基因突變,只有寥寥十幾個,採用深度學習後,多倫多的研究團隊新發現 39 個自閉症光譜的基因突變可能性。而深度學習還能夠被運用在調查不同的疾病以及在個體之間非疾病的特徵等,這項深度學習的電腦調查就像一台新一代的翻譯機,未來或許將能在醫學療程中提供提供個人化藥物一些不可或缺重要訊息與幫助,給予醫學療程中不可或缺的幫助。


文章來源:利用電腦深度學習「基因文法」 發現導致疾病遺傳因子

2017年3月2日 星期四

諾羅輪狀病毒發威 新北急門診人數單週新高

病毒性腸胃炎發威,新北市衛生局統計,新北市轄內醫療院所,因病毒性腸胃炎到急門診就醫的人數,創單週新高。以諾羅及輪狀病毒最為常見,疫情尚未趨緩,提醒民眾要多注意個人及飲食衛生。(林麗玉報導)


新北市衛生局統計,從2月初開始,腹瀉急門診人數急遽攀升,尤其是在開學第7週,突破2萬7千人次,創下今年單週新高,另外,新北市也發生7起學校腹瀉群聚感染,預估疫情尚未趨緩,提醒民眾要多注意個人及飲食衛生。

新北市衛生局科長許玉芬表示,病毒性腸胃炎是由多種病毒引起,其中又以諾羅及輪狀病毒最為常見,諾羅好發各年齡層,輪狀病毒則是好發於6歲以下嬰幼兒,大多出現腹瀉和嘔吐,或有頭痛、發燒、胃痛、噁心、肌肉酸痛等症狀,一般成人大約感染後,1到2天就會逐漸康復,但嬰幼兒、老年人、免疫不全或身心障礙者,容易脫水或電解質不足而抽搐甚至死亡,衛生局提醒,病毒性腸胃炎傳染力強,如果發現疑似感染病毒性腸胃炎,就要儘速就醫,並且請假在家休息。

資料來源:諾羅輪狀病毒發威 新北急門診人數單週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