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9日 星期四

她發燒、嗜睡竟為腸病毒重症 「伊科5型」10年來首例

疾管署今(27)日公佈2例腸病毒重症確定病例,為南部女嬰與北部男嬰,發病年齡均為1歲左右,分別於6月6日、6月11日發病,因陸續出現發燒、肌抽躍等情形就醫確診,其中南部女嬰確認為伊科5型腸病毒重症,為10年來首例,北部男嬰確認為克沙奇A6型腸病毒重症,所幸2名個案經治療後均已康復。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感染伊科5型病毒重症的南部女嬰平時由家人照顧,6歲姊姊與個案同日出現發燒、嗜睡,經就醫後已康復,幼兒園也未發現有學童出現疑似症狀。

感染克沙奇A6型的男嬰活動史則為住家及托嬰中心,由於其母曾在個案發病前一週出現感冒症狀,托嬰中心也於6月12日至13日共通報3名腸病毒感染幼童,因此無法排除是家庭或托嬰中心感染。目前遭衛生單位勒令托嬰中心於6月13日至20日停課,並加強環境及環境消毒方法。

2017年6月23日 星期五

腎病有救了! 研究:「綠曼巴蛇」毒液能治多囊腎

蛇毒不只可以做面膜、保養品,竟然也可以治病!最新研究指出,「綠曼巴蛇」毒液中的生物分子「肽」,可以減輕「多囊性腎病變」的症狀,使囊腫面積減少47%,可能成為人類治療多囊性腎病變的新療法!


多囊性腎病變又稱為「多囊腎」、「泡泡腎」,為一種遺傳性的腎病變,病患的腎臟會長出許多囊腫,使腎的體積驟增、腎功能衰退,更可能引起腎衰竭,導致生命危險。多囊性腎病變目前無法可治,只能用控制血壓、低蛋白飲食的方式,輔以藥物進行病情控制。

目前用於治療多囊腎的藥物,主要透過阻塞會引起囊腫的受體,以避免囊腫情況加劇,但卻可能產生肝臟損傷的副作用。根據《每日郵報》的報導指出,研究人員為了尋找治療多囊腎的新藥,針對「綠曼巴蛇」的劇毒毒液進行研究,發現蛇毒對神經的影響可以破壞患者產生囊腫的受體,達到減輕囊腫發生的效果。

2017年6月15日 星期四

阿茲海默失智 成大團隊開發出可能治療藥物

全球失智症人口快速攀升,成大研究團隊,積極投入治療阿滋海默失智藥物研究與開發,在動物實驗獲致重大驚喜成果,成大團隊為阿茲海默基因轉殖小鼠(模擬晚期失智)靜脈注射所研發的人工合成「Z小分子蛋白」,其腦內病理特徵消失近半、學習記憶能力幾乎完全恢復,其研究為廣大患者與家屬帶來一線曙光。


成大分子醫學研究所張南山特聘教授、細胞生物解剖學研究所所長司君一教授,與醫學院副院長郭余民教授,針對延緩阿茲海默症失智藥物開發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已於3月刊登於電子版美國阿茲海默症會的旗艦期刊《阿茲海默與失智症:轉譯研究與臨床處理(Alzheimer's & Dementia: Translational Research & Clinical Interventions)》,短短2個月近百人次閱讀。

失智症患者中大多數是屬於阿茲海默失智,主要的病理特徵為腦內類澱粉斑塊堆積,以及神經纖維糾結組織。多年來全世界醫學、科學界不斷針對此兩個病理特徵研發新藥物,但成效並不理想。


2017年6月8日 星期四

澳科學家修飾基因 嘗試根治過敏反應

過敏是一項惱人的疾病,每個人的過敏來源不一,嚴重程度也不盡相同,而且目前的治療方針多是舒緩而無法根治。好消息是,科學家們開始嘗試使用基因療法來治療人體的過度免疫反應,比如氣喘。


體內不當免疫反應造成過敏
生物體內的免疫反應,通常是用來抵禦外敵,保護個體不受感染。而如果對無害的物質產生過度免疫反應,就稱為過敏。過敏反應從氣喘、流鼻水、眼睛癢到皮膚疹都是可能出現的形況,甚至包含較極端的反應可能危害生命。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UQ)的研究員Ray Steptoe表示: 氣喘或是過敏發作時,其實是體內的免疫細胞對過敏原蛋白質產生反應。讓氣喘或過敏難以治癒的原因來自於體內的免疫T細胞。當免疫T細胞遇到過敏原時會產生記憶型T細胞,這種記憶型T細胞會長期存在人體中,當下次遇到過敏源的同時,就會快速的產生免疫反應,形成過敏症狀。

基因修飾血液幹細胞,徹底根治氣喘
以往,對患有過敏的人,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就是找出過敏原,並且避開它。然而這絕對不是根治之道,也並非長久之計。為了找出更好的方法,Steptoe和他的團隊從經過遺傳修飾的小鼠中,取出了可對抗黑麥草花粉引起的氣喘的骨髓,並將骨髓移植到未改造的小鼠中。他們從骨髓中取出血液幹細胞,修飾幹細胞調節過敏蛋白的基因後,再將修飾後的幹細胞打入未經修飾的小鼠中,讓修飾後的血液幹細胞分化,產生血液細胞,這種基因修飾後所產生的血液細胞可以順利的關掉過敏反應,此篇研究發表於<>。

基因編修多樣過敏源仍是浩大工程
目前的研究是透過關掉呼吸道的過敏反應,避免氣喘的發生。研究人員也打算應用相同的基因編修方法來治療其他的過敏,比如花生、蜂毒、海鮮貝類等。雖然基因編修的成果在實驗動物上已看到成效,但若要進展到人體試驗,將會是十分複雜的一步。由於會引發過敏反應的來源十分多樣,一個人的過敏反應可能源自多種過敏原,因此若要根治過敏,需要針對每一種過敏原進行基因編修,這將是十分浩大的工程。而研究人員也積極地嘗試同時關閉多種過敏反應。期待幾年後,能夠透過一次性的基因編輯,就徹底治癒所有的過敏。


資料來源:澳科學家修飾基因 嘗試根治過敏反應

2017年5月10日 星期三

多9千人受惠!C肝健保口服新藥放寬 6/1開放申請

為讓更多C型肝炎病患接受全口服抗病毒新藥的治療,健保藥物共擬會議今(20)日通過修訂C肝藥品給付規定,病患無須接受「干擾素」合併「雷巴威林」治療失敗,只要符合F3以上肝纖維化程度門檻,經消化系內科專科醫師完成登錄程序後,即可使用健保給付C肝新藥。健保署表示,符合放寬用藥條件的病人約9100名,預計6月1日開放第二階段申請。


C肝全口服新藥自今年1月24日開始納入健保給付,但由於預算有限,第一階段開放條件是參採消化系醫學會之建議,以感染病毒基因型第一型的慢性C型肝炎病人,且曾使用「干擾素」合併「雷巴威林」治療失敗且無肝功能代償不全,且肝纖維化程度為F3以上者,作為優先給藥之對象。

健保署表示,今年度健保總額分配之全口服新藥專款預算為20億元,可供8000名C肝病人治療。為達平均分配,該署根據過去加入「健保加強慢性B型及C型炎治療計畫」的C肝病人數,按醫院、診所及六個分區予以比例分配。

2017年5月3日 星期三

人類幹細胞培養大腦 幫助理解神經疾病成因

根據《細胞》雜誌報導,美國科學家借助人類幹細胞培育出一個3D「迷你大腦」,他們發現其在結構和功能上與目前廣泛使用的2D模型更為接近真實的人類大腦。新模型將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理解大腦發育,以及阿茲海默症或精神分裂癥等神經系統疾病。


2013年,歐洲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新方法,可在3D凝膠中生長胚胎腦細胞,並分化成類似真實大腦的多層腦細胞。這些3D模型稱為腦組織(CO),根據Salk基因組分析實驗室主任Joseph Ecker的說法,“能夠將人腦細胞作為微型3D器官生長是一個真正的突破。”,然而,這些實驗室培養的被稱為類器官的迷你大腦與真實大腦之間在功能上的差異並不明確。

直到和這份最近在「細胞」雜誌上發表的研究報告之前,沒有人知道這些CO模仿真正的大腦是多麼的準確。美國索爾克研究所基因分析實驗室主任Ecker教授說,有了在結構上最為接近實際大腦的模型,科學家就能通過觀察其遺傳和表觀遺傳特征來尋求其最為接近實際大腦的功能。Salk 研究所對大腦發育早期階段的類器官與相同階段的真實大腦組織進行了比較。研究人員發現,在細胞獲得的分化度上,類器官要比二維模型更為接近真實大腦,也就是類器官沿著非常類似於真實大腦的早期發育步驟進行發展。

為了分析這些3D 大腦的逼真程度,Ecker 的團隊使用H9人類胚胎細胞系,加入合適的化學物質,並且誘導這些細胞癌著一條神經發育通路 60 天。然後並將其與類似發育階段的人類大腦相比較,比較其表觀遺傳特徵。而細胞的表觀基因,由於受飲食或壓力等環境因素影響,已越來越多地被認為與發育、精神分裂、阿茲海默症等神經系統疾病相關。

Salk的研究人員表示:“以前從沒有人對腦組織進行表觀遺傳學測序。 嗯這種評估對於理解大腦發育非常重要,特別對最終將這些組織用於開發神經系統療方法尤為重要。」隨著模型更接近真正的大腦,科學家將更有能力研究大腦發育及其在神經系統疾病如阿茲海默或精神分裂症的出現中的作用,也許未來更有機會找到徹底的治療方案。

資料來源:人類幹細胞培養大腦 幫助理解神經疾病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