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

健保400mg皰疹藥放寬給付 不限年齡部位族群

皰疹和俗稱「皮蛇」的帶狀皰疹,感染患者疼痛苦不堪言,但多數患者不符合健保給付條件,只能自費買藥。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今天(15號)宣布,十二月一號起,開放使用四百毫克治療皰疹藥物的患者,不限部位和病患族群,都可享有健保給付。(戎華儀報導)


目前健保給付抗疱疹病毒藥物的條件,包括疱疹長在頭頸部或生殖器周圍,或是免疫機能不全、癌症及器官移植患者發生疱疹,才能使用,不符條件者需自費幾百塊到上千元買藥。


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表示,已經同意開放給付用來治療疱疹和帶狀皰疹的400mg口服藥物,不限年齡及病患族群,也不限發生部位,但療程已7天為限。


2018年11月15日 星期四

英教授發現「抗疱疹藥預防阿茲海默症」 台灣實驗證明

最新研究發現,疱疹導致阿茲海默症的證據越來越充足。英國分子神經生物學家伊札基(Ruth Itzhaki)撰文指出,「我發現了至今最有力證據,以顯示疱疹病毒是阿茲海默症病因之一,這說明安全有效的抗病毒藥物可能治療這種疾病,兒童甚至也可接種疫苗來預防。」她提到,「令人振奮的是,在台灣已有大規模樣本實驗,證明使用特定抗疱疹藥物能預防阿茲海默症。盼望其他國家如果有這方面實驗,也會出現相似的結果。」


據BBC報導,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失智症,全球有超過3000萬人罹患,這種病只能透過藥物緩解,無法治癒。伊札基指出,第一型單純疱疹病毒(HSV1)是阿茲海默症主因,多數人會在嬰兒期感染,它會隨著老化、免疫系統衰退而進入大腦,潛伏腦中,之後會在周圍神經系統中保持休眠狀態。當壓力大、免疫系統減弱,或因其他微生物感染而誘發腦部發炎時,病毒可能會活化,還可能會反覆活躍,而不斷累積損傷。 伊札基是英國曼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anchester)分子神經生物學榮譽退休教授。


2018年11月1日 星期四

新藥拚加速上市 生華科獲准美國皮膚癌臨床申請

生華科(6492)今天(1日)正式宣布開發中新藥CX-4945,獲得美國FDA核准執行新適應症基底細胞瘤(Basal Cell Carcinoma)的人體臨床試驗,並期望依循前例,可以在最短時間驗證CX-4945應用在基底細胞瘤的治療潛力,力拚早日上市。

由於基底細胞瘤的人體臨床試驗,採FDA為加速新藥開發,所推最新試驗無縫接軌概念設計「一期臨床及療效擴展族群試驗(expansion cohort)」,應可在最短時間驗證CX-4945應用於基底細胞瘤的治療潛力,加上日前FDA以優先審查核准由Sanofi和Regeneron兩大藥廠共同開發治療鱗狀上皮細胞癌新藥Libtayo,其憑藉臨床一期的2個療效擴展族群試驗加上二期臨床數據,前後僅花三年半時間就核准上市,生華科研發團隊也希望CX-4945能循此路徑早日核准上市。

基底細胞瘤是最常見皮膚癌中的一種,多發生在40歲以上的中老年族群;全美每年新增病例約430萬人,並奪走3000條人命,雖然基底細胞瘤大多可以手術切除或是放射線治療,但其中約一成患者因為局部晚期或已經轉移,無法透過上述方法治療。

針對這些患者,目前有兩項標靶藥物(皆為SMO抑制劑) 核准用於治療局部惡化或轉移的基底細胞瘤,但是臨床上使用最快6到7個月就會產生抗藥性,患者面臨無藥可用的情況。


2018年10月11日 星期四

自體免疫疾病有望被根治?!國衛院發現關鍵蛋白質

「自體免疫疾病」一詞對一般大眾來說可能比較沒這麼熟悉,但是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等,應該就有聽過了吧?他們都屬於自體免疫疾病,那何謂自體免疫疾病呢?它是一種人體內自身的免疫系統攻擊自己正常細胞的疾病。根衛福部統計,近十年台灣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人數逐年增加,對於個人及醫療的負擔是非常沉重的。近日,國衛院研究出解開自體免疫發炎的關鍵機制,將有助於較低成本新藥的開發。


以IL-17A為主的標靶藥物成本高且不治本

國家衛生研究院免疫醫學中心特聘研究員譚澤華表示,自體免疫疾病是台灣十大重大傷病的第三名,是一種人體內自身免疫系統攻擊自己身體正常細胞的疾病,又被稱作「不會死的癌症」,如全身紅斑性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和乾癬性關節炎等,全台約有40萬至50萬名患者,而患者必須終生治療與用藥,長期飽受病痛。

IL-17A細胞激素過度表現已知是造成許多自體免疫發炎的元凶,因此是目前自體免疫疾病治療的熱門標靶,譚澤華說,目前國際上研發的 IL-17A 抑制劑,多屬於大分子蛋白抗體類的生物製劑,目的在抑制細胞外過量的 IL-17A,然而抗體藥發展成本較高,且IL-17A產生的機制仍是未解之謎。

2018年9月21日 星期五

「抗老化」的潛力商機,數位巨擘紛紛投入

只要是人總會老,且老化是造成許多慢性疾病及癌症主要因素,因此若能減緩老化速度,將可減少許多病痛發生。就國家整體醫藥衛生而言,減緩國民老化將能有效降低整體醫療費用支出;對個人而言,則能帶給自己更長久的歲月,得以奉獻心力、享受人生。尤其在全球人口持續朝高齡化邁進之際,如何使人邁入老年時仍保有健康的身體,早已成為各國醫藥研發的重要課題。


已開發國家中,主要的死亡原因皆為老化相關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神經退化、癌症等。由於這些「老化相關疾病」(aging-related disease)與老化進程有極高的相關性,抗老化科學研究背後所蘊藏的利益無疑非常巨大。根據一項醫藥衛生與人口壽命模型的推估,在美國若延緩老化、延長每個人的壽命 2.2 年,50 年內將減少 7 兆美元醫療費用支出;若將相同資源投注於對抗單一疾病(如癌症),效益就非常有限。

臉上的皺紋、頭上的白髮、體力變差或胃口變小了,隨著年齡增長這些老化的徵兆會一一出現。已知有許多因素會左右老化的速度,如基因組成、精神壓力、生活習慣等都有影響。然而在這些外部的徵兆出現之前,細胞內部早已發生許多難以恢復的傷害了。

生活環境的周遭及飲食裡時刻存有許多傷害細胞 DNA 與蛋白質的有害物,如紫外線、自由基及有毒物質等。當這些外來刺激造成的傷害大於細胞自我修復的能力,細胞內永久的傷害就此產生,小小的傷害一點一滴日積月累,最後就呈現出人們肉眼能感受到的老態。

雖然過去抗老化產業常給人一種不科學、心理安慰的印象而未能蓬勃發展,然而近來許多科學突破已讓一些新興生技公司擄獲如 Google 等巨型企業的心,願意給予巨額資金挹注(註)。以下整理現行之抗老化策略及美國相對應的具代表性新興生技公司。


2018年9月7日 星期五

衛福部9/6起開放細胞治療!放寬至全癌症「符合條件」皆可用

癌症患者在末期、治療無效等情況,為求一線生機,會遠赴海外尋求細胞治療。 衛生福利部今(4)日公告於6日開放6項細胞治療技術,若為癌症末期,或者第一至第三期實體癌、血液惡性腫瘤經標準治療無效者皆可以適用,其餘像是八仙塵爆等大面積燒燙傷以及困難癒合傷口等患者也可用自體細胞移植進行修補,預計年底前可望有計劃審查通過並且實施。

衛生福利部4日上午召開記者會宣布「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修正條文正式公告,開放6項細胞治療技術,並於6日正式施行。

2018年8月31日 星期五

維骨力10月起停止給付 影響12萬人、健保年省1.2億

去年健保署在共同擬訂會議中決定取消「維骨力」等葡萄糖胺的31項指示用藥的健保給付,經過衛福部審查後,健保署今(29)日宣佈,確定10月起取消該類藥品給付,目前初步估計約影響12萬人,健保支出一年則可省下1.2億元。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戴雪詠指出,之前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來函希望健保署可以落實《全民健康保險法》五十一條之四「指示藥不給付」,首先針對葡萄糖胺類的藥品不給付,在經過骨科、外科等專業醫師評估後,認為療效不明確,因此在去年共同擬訂會議中決議確定取消該類31項指示用藥給付,之後就依照行政程序呈報衛福部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