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7日 星期四

免疫療法鬆綁 衛福部擬訂「暫時許可」讓病患搶先用藥

許多無藥可醫的病患,都視細胞治療與免疫療法為救命的最後一根稻草,但我國直到去年才「有條件」開放,導致病患只能奔走國外,尋求治療。食藥署今(26)日正式預告「細胞及基因治療產品管理法」草案,正式鬆綁免疫療法,並建立「暫時許可」機制,讓性命危急的病患能在產品上市前搶先用藥。


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祁若鳳表示,目前所有藥品都是依「藥事法」管理,但隨著醫藥科技進步,確實有必要在藥事法架構外,建置一個確保細胞及基因治療品質、安全及療效的法律規範,因此才會參考國際間法規,設立專法規範產品。

祁若鳳提到,許多免疫療法都牽扯到「捐贈者」,若品質管理不當,容易引發傳染風險。專法能先針對捐贈者安全做規範,並讓捐贈者知道他捐出來的東西,會被拿來做何用途,並在確保安全性的前提下,核准暫時許可機制。

食藥署預告的「細胞及基因治療產品管理法」也明定違反罰則,若未進行查驗登記,或不符合製造標準,除可處10年以下有期徒刑外,也得併科1億元以下罰金,若有病患服用違規產品致死,可處無期徒刑或10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2億元以下罰金。

祁若鳳表示,目前「細胞及基因治療產品管理法」已進入60天預告期,徵求各界意見,若順利通過,將送往行政院核定,在送往立法院審查,今年之內很難通過。

資料來源:免疫療法鬆綁 衛福部擬訂「暫時許可」讓病患搶先用藥

2017年7月21日 星期五

微創手術改善靜脈曲張症狀 適當運動避免久站可預防

翁女士久受腿部靜脈曲張之苦,最近每到下午時段腿部就出現水腫現象,不耐久站及走路。19日台東馬偕心臟血管外科李應羣醫師,特別在記者會上以超音波為翁女士掃瞄診斷。李醫師表示靜脈曲張分為六級,翁女士的症狀應屬第四級,通常靜脹曲張是淺層靜脈血液迴流不良造成,若經檢查深層靜脈未阻塞,即可進行靜脈曲張微創手術。


目前靜脈曲張微創手術技術純熟,針對病患情形選擇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甚至做到當日往返的門診手術,手術過程快且簡單,約半小時至一小時,無痛且安全,幾乎沒有傷口,可以術後馬上恢復正常作息。唯術後需持續穿著彈性襪三個月完成治療,長期亦建議養成穿彈性襪的習慣避免復發。

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

治癌新契機!免疫療法抑制劑於各種癌症治療皆發揮功能

讓人聞之色變的癌症(惡性腫瘤),自民國71年起,已是國人前10大死因的第一位,屢屢蟬聯、居高不下。因應著這樣狀況,不只醫院,坊間更推出了各種預防、治療癌症的方法,舉凡一滴血檢測、生物晶片檢查,或是一些尚無醫學論證的偏方,不論是真是假,仍有許多癌友努力嘗試,希望能有痊癒的機會。

近幾年,癌症免疫療法成為熱門的話題,堪稱副作用小,彌補放療、化療的效果,有時還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為癌友們帶來了一線新的希望。

萬芳醫院研究副院長暨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惡性腫瘤纏人的地方在於,它會自行發展出各種機制來壓制我們的免疫系統,讓一般正常的免疫系統被鎖住、制約,無法正常運行發揮作用,使得癌細胞持續在人體中肆虐。

2017年7月7日 星期五

「淋病超級病菌」將擴散 世衛警告:無藥可治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表示,全世界至少有3人罹患了淋病的「超級病菌」菌株,具高度傳染力,專家更指出更可怕的消息,此類病原體就算服用新型抗生素也無效,病菌造樣會發展出抗藥性,越來越強大,只要透過性行為就能快速傳染給其他人。


WHO報告顯示,淋病疫情逐年上升,全世界每天有100多萬人獲得性傳播感染,每年更約有3.57億人新感染衣原體、淋病、梅毒和滴蟲,光是淋病患者每年就有7800萬人,不僅會感染生殖器官,還有直腸與喉嚨,患者大部分接觸病菌後兩三日發病。WHO更統計出,2012年時,已有超過90萬的孕婦感染梅毒,造成胎死腹中、不良分娩的案例共35萬例。


專家表示,性病傳染不只會在男女個體上,還會造成母體的垂直感染,最常見的有衣原體、淋病、愛滋病毒和梅毒。罹患淋病不容易察覺,但後果都會非常嚴重,如骨盆嚴重疼痛、不孕、愛滋病,甚至生殖器潰瘍,加上淋病有非常好的耐藥性,WHO已經發出警告「淋病的超級病菌將會無藥可醫」,就算服用抗生素藥物都將派不上用場。

文章來源:「淋病超級病菌」將擴散 世衛警告:無藥可治

2017年6月29日 星期四

她發燒、嗜睡竟為腸病毒重症 「伊科5型」10年來首例

疾管署今(27)日公佈2例腸病毒重症確定病例,為南部女嬰與北部男嬰,發病年齡均為1歲左右,分別於6月6日、6月11日發病,因陸續出現發燒、肌抽躍等情形就醫確診,其中南部女嬰確認為伊科5型腸病毒重症,為10年來首例,北部男嬰確認為克沙奇A6型腸病毒重症,所幸2名個案經治療後均已康復。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感染伊科5型病毒重症的南部女嬰平時由家人照顧,6歲姊姊與個案同日出現發燒、嗜睡,經就醫後已康復,幼兒園也未發現有學童出現疑似症狀。

感染克沙奇A6型的男嬰活動史則為住家及托嬰中心,由於其母曾在個案發病前一週出現感冒症狀,托嬰中心也於6月12日至13日共通報3名腸病毒感染幼童,因此無法排除是家庭或托嬰中心感染。目前遭衛生單位勒令托嬰中心於6月13日至20日停課,並加強環境及環境消毒方法。

2017年6月23日 星期五

腎病有救了! 研究:「綠曼巴蛇」毒液能治多囊腎

蛇毒不只可以做面膜、保養品,竟然也可以治病!最新研究指出,「綠曼巴蛇」毒液中的生物分子「肽」,可以減輕「多囊性腎病變」的症狀,使囊腫面積減少47%,可能成為人類治療多囊性腎病變的新療法!


多囊性腎病變又稱為「多囊腎」、「泡泡腎」,為一種遺傳性的腎病變,病患的腎臟會長出許多囊腫,使腎的體積驟增、腎功能衰退,更可能引起腎衰竭,導致生命危險。多囊性腎病變目前無法可治,只能用控制血壓、低蛋白飲食的方式,輔以藥物進行病情控制。

目前用於治療多囊腎的藥物,主要透過阻塞會引起囊腫的受體,以避免囊腫情況加劇,但卻可能產生肝臟損傷的副作用。根據《每日郵報》的報導指出,研究人員為了尋找治療多囊腎的新藥,針對「綠曼巴蛇」的劇毒毒液進行研究,發現蛇毒對神經的影響可以破壞患者產生囊腫的受體,達到減輕囊腫發生的效果。

2017年6月15日 星期四

阿茲海默失智 成大團隊開發出可能治療藥物

全球失智症人口快速攀升,成大研究團隊,積極投入治療阿滋海默失智藥物研究與開發,在動物實驗獲致重大驚喜成果,成大團隊為阿茲海默基因轉殖小鼠(模擬晚期失智)靜脈注射所研發的人工合成「Z小分子蛋白」,其腦內病理特徵消失近半、學習記憶能力幾乎完全恢復,其研究為廣大患者與家屬帶來一線曙光。


成大分子醫學研究所張南山特聘教授、細胞生物解剖學研究所所長司君一教授,與醫學院副院長郭余民教授,針對延緩阿茲海默症失智藥物開發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已於3月刊登於電子版美國阿茲海默症會的旗艦期刊《阿茲海默與失智症:轉譯研究與臨床處理(Alzheimer's & Dementia: Translational Research & Clinical Interventions)》,短短2個月近百人次閱讀。

失智症患者中大多數是屬於阿茲海默失智,主要的病理特徵為腦內類澱粉斑塊堆積,以及神經纖維糾結組織。多年來全世界醫學、科學界不斷針對此兩個病理特徵研發新藥物,但成效並不理想。